无计可施的老朱颓然坐回椅子,又把火撒到御医身上:
“这个病死,那个也病死,咱养着那些御医有啥用?全是废物!”
“陛下,这话可不对。”苏河的声音轻飘飘传来。
朱元璋本就心烦,闻言更是怒目圆瞪,恨不能把苏河吊起来打一顿:
“你还敢顶嘴?”
苏河却不慌不忙,继续道:
“生老病死本是天命,凡人能做的,不过是尽力活着。如今大明的医术,连后世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好多病症根本治不了。治不好洪熙帝的「胖病’,不是御医的错。”
“那你说!咋才能不让这些事发生?”朱元璋急得直催,“别绕弯子,赶紧说!”
“开放民智啊!”苏河简明扼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陛下若能让百姓读书识字,说不定哪天就有大明子民琢磨出新药方、新医术,正好能治好您后世子孙的病,避免英年早逝的悲剧。”“又是这法子!”朱元璋皱起眉,“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大明百姓大多不识字,就算咱同意开放民智,你能保证真有人能琢磨出好医术?”
“我不敢保证,但我知道,若陛下不这么做,光靠我一个人,或是那些世家贵族,未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苏河道,“后世好多厉害的发明,都是普通人意外琢磨出来的。陛下,后世有句名言,我送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短短一句话,却让朱元璋愣在原地,嘴里反复念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得好!到底是啥样的人,能说出这么透彻的话?后世的人,肚子里真有墨水!”
他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咱记着了。等日后时机合适,咱再跟你细聊这“科学’。”苏河心里清楚,老朱这是妥协了。
不是向他妥协,是向朱家的后代妥协。
毕竟老朱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标因寒疾早逝,兄弟朱文正受背疽折磨而亡,孙子朱高炽又胖死,他绝不想后世子孙再遭这罪。
“对了。”朱元璋缓过劲,又问,“咱的曾孙朱瞻基,既然是“五龙’最后一位,本事应该不差吧?”“何止是不差!”苏河语气上扬,“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在后世人眼里,他在明朝十六帝中,声望甚至隐隐超过永乐和陛下您!”
“啥?”朱元璋眼睛一下子亮了,不可思议地看向苏河,“你说的是真的?没骗咱?”
“绝无虚言!”苏河点头,“宣德帝打小就优秀,后来继位,人称「六边形战士’。”
“六边形战士?”朱元璋懵了,“这又是啥外号?”
“就是啥都会的意思!”苏河解释,“他能文能武,会领兵打仗,能掌控朝堂,还体恤民情,就连寻常玩乐都能玩出名堂,妥妥的全能皇帝。”
“咱就说嘛!”朱元璋脸上露出笑意。
“宣德帝能有这本事,全靠永乐栽培。”苏河继续道,“永乐疼他疼到骨子里,从小带在身边,亲自教他怎么当皇帝;不到十岁就把他送进军营,学带兵打仗;文化课更是让“黑衣宰相’姚广孝亲自教,那可是永乐最信任的谋士!”
“后来宣德帝继位,还和他爹朱高炽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那可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朱元璋听得心花怒放,眼角都笑出了皱纹:
“没想到咱临死前百来天,还能听到这么好的消息!咱大明的后人这么出息,上天没白待咱朱家!”可苏河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冷水,直接把他浇透:
“不过可惜,宣德帝啥都好,就是命短。”
朱元璋的笑容瞬间僵住。
“他年轻的时候跟瓦剌打仗,落下了暗疾,回朝后只能休养。后来朝堂有内阁帮着处理政务,他没多少事做,就渐渐沉迷于青楼酒肆,还在北京城里建了个最大的斗蛐蛐场,到处搜罗天下最好的蛐蛐,后世都叫他“蛐蛐皇帝’。”
苏河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他从登基到驾崩,满打满算也就十年。”
“又死了?!”
朱元璋只觉得胸口一闷,头重脚轻,眼前阵阵发黑。
“这么好的皇帝,咋就只活了十年?还沉迷酒色、斗蛐蛐?咱真是看走眼了!”
老朱这辈子最恨富人的奢靡享乐,当年沈万三就是因为太有钱,才被他找理由收拾了。
如今听到朱瞻基沉迷这些,哪里忍得住?
“陛下您先别气,宣德帝变成这样,也有原因。”
苏河连忙解释:
“他身上有暗疾,御医治不好,朝堂又有内阁分担政务,他没事可做,才找这些乐子分散注意力,不然我也不会说他是「六边形战士’了。”
“内阁?”朱元璋愣了愣,“那是啥?”
“是永乐设的。”苏河道,“陛下您当年废了丞相,所有政务都压在皇帝身上,连下雨晴天都要写奏折。永乐喜欢打仗,不爱处理这些琐事,就设了内阁,让阁臣帮着拟奏折、分政务。”
他补充道:“这内阁是把双刃剑,有本事的皇帝用它,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没本事的皇帝用它,内阁就会架空皇权。不过宣德帝有本事,内阁倒成了他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