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马皇后:重八,我后宫真没藏男人> 第136章 给朱雄英上第一堂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6章 给朱雄英上第一堂课(1 / 2)

东宫拜师礼按礼制进行,焚香祷告的青烟绕着供桌盘旋。

朱雄英捧着一盏小巧的青瓷茶杯,踮着脚尖,用稚嫩的小手举到苏河面前,奶声奶气地喊:“老师,请喝茶。”

苏河蹲下身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入喉,带着淡淡的茶香。

这拜师礼一成,他便成了大明名副其实的帝师。

朱雄英这声“老师”,分量重过千斤。

朱标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终于拜得良师,眼中满是期待。

有苏河这样懂后世之学的人教导,雄英将来或许真能超越历代帝王,带领大明走向更强盛的未来。马皇后、常氏等人也松了口气。

苏河彻底与老朱家绑定,往后大明的革新之路,又多了一员猛将。

“老师,父王说您要教我好多东西,今天我们学什么呀?”

朱雄英拉着苏河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好奇。

“今天我们先学文字。”苏河笑着说。

“文字?”朱雄英歪着脑袋,“雄英会写字,还会背诗呢!”

不仅是他,朱标也走上前,满脸疑惑:

“苏兄,雄英半年前就认全了常用汉字,还能写短文、背诗词,为何还要重新学文字?”

明初民间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一,哪怕是世家子弟,也要花三五年才能熟练掌握繁体字的读写。苏河要教的,正是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

他从随身的锦盒里拿出一本线装书,封面写着“启蒙识字册”四个大字:

“因为现在的汉字太繁琐,不利于推广。我这书上的字,是简化过的简体字,书写更快、记忆更易,若能推广开来,十年内大明的文盲至少能减少一半。”

朱标接过书翻开,瞳孔骤然收缩。

书页上的字与他熟悉的繁体字相近,却少了许多笔画。

哪怕从未见过,也能一眼认出。

他连忙拉着常氏来看:

“爱妃你看,这“学’字比原来少了四笔,“国’字直接框住“玉’,简单多了!”

常氏也惊叹不已:“以前教雄英写“龙’字,光笔画就要数半天,这简体字一看就会,真是太神奇了!”

马皇后也拿起一本册子,翻到后面的《静夜思》对照页。

左边是大明常用的繁体字,笔画纵横交错,写出来密密麻麻。

右边是简体字,“床前明月光”五个字最复杂的也不过十笔,整篇诗看下来干净整洁,赏心悦目。“好!这简体字好!”

马皇后越看越激动。

她出身书香世家,深知识字之难。

“往后大明的课本,都要用这简体字!我这就跟重八说,让工部赶紧排版印刷,先在国子监试点推广!”

隔壁房间里,朱元璋正贴着用小刀捅破的布窗洞偷看,见外面众人围着书本议论纷纷,急得抓耳挠腮:“什么字能让他们这么高兴?苏河这混账小子,有好东西怎么不先给咱看!”

他哪知道,苏河先前没拿出来,是怕朱元璋因“变革文字”动怒。

明初刚定字形,朱元璋对“祖宗之法”极为看重,若早拿出简体字,说不定真会被当成“离经叛道”之罪处置。

如今拜师礼已成,又有马皇后、朱标支持,时机才刚刚好。

朱元璋看不到书本内容,索性背过身,却又忍不住贴回墙缝。

他实在好奇,苏河到底要教雄英什么“神仙学问”。

苏河又拿出几本《启蒙故事会》,里面是从后世《十万个为什么》里挑选的内容,讲的是“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船能在水上浮着”这类基础科学知识。

“教孩子,得先让他对世界好奇。”苏河笑着解释,“雄英现在对天地万物感兴趣,将来才会愿意探索更多未知。”

“苏兄,教室已经备好,咱们现在就去开课?”朱标早已迫不及待。

“走!对了,我让工部做的黑板和粉笔呢?”苏河问道。

黑板是他让工部用厚木板浸泡树漆制成,树漆氧化后形成光滑的深色表面,能写字又耐磨。粉笔则是用石灰石混合寒水石(明初医用名,即石膏)制成,阴干后硬度刚好,书写流畅。工部在明初掌管营造、器物制造,连皇宫的宫殿修缮都归其管,做几块黑板自然不在话下。众人跟着苏河走进旁边的屋子,里面的布局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底下是排列整齐的木椅,前方有一个高出地面十几厘米的讲台,讲台上放着一块半人高的黑板,旁边摆着一盒白色的粉笔。

这场景像极了苏河口中“后世的教室”。

朱标忍不住感叹:

“站在讲台上,底下所有人的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布局真妙!”

苏河从锦盒里拿出一支鹅毛笔和一罐墨水。

这墨水是他让人用松烟、胶、麝香研磨了一天一夜制成,墨色乌黑发亮,还带着淡淡的香气。他半蹲下来,将鹅毛笔和墨水递给朱雄英:

“雄英,这是老师给你的见面礼。鹅毛笔虽不如后世的钢笔好用,却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好替代品。你看,把鹅毛根部削出斜角,刻一道细缝,蘸上墨水就能写字,试试看?”

明初常用毛笔,鹅毛笔还是第一次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