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唐李绅有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粮食近乎是以天下千万农民血与汗栽培而成。
种粮、收粮劳累之重,经年累月之下足以压弯成年男子原本挺直的腰杆。
三号试验田种植杂交粮数百亩,千名服役的琼州农夫花了四日的时间才将所有粮食收割。
这四日,对于朱棣等人来说可谓是度日如年。
试验田的收粮官念在朱元璋今年已是六十有五的花甲老人,所以准许其每日只下地两个时辰。正值青壮当打之年的朱椟、朱桐、朱棣、李景隆、蒋囐可没有这般待遇,每日下地六七个时辰。他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皆身居高位,哪曾正经干过农活,还是一干就六七个时辰,累的几人是身心俱疲,倒头就睡。
朱允蚊在休息了两日,身体没有出现异样后,也被强制加入了收粮的队伍当中。
前面的朱棣等人再怎么说,皆是习武之人,除蒋璩外,都还领兵打过仗,勉强还顶得住。
朱允蚊就不一样了,长于深宫,自小锦衣玉食,细皮嫩肉小白脸一个。
第一日下地,仅仅干了一个时辰的农活,便累的手脚如铅,感觉腰好像要断了似的。
他很想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琼州虽说对服役的百姓待遇不错,但前提是你得尽职尽责的干活。
要想偷奸耍滑,浑水摸鱼。
负责监督的试验田吏员前一秒还温和的送来吃食、清水,下一刻也能翻脸如翻书,赏你两鞭子。朱允蚊,便挨了两下,直接抽的后背鲜血淋漓,疼的他几近昏死,当晚睡觉都只能趴着睡。若是换做其他事情,自家孙儿被人抽鞭子,朱元璋绝不会坐视不理。
但这次,他却是装作没看到。
晚上朱允炫趴在榻上疼的直叫唤,他也不曾理会,全当没听见。
粮食,是天大的事情!!
自大明建国后,朱元璋不仅以身作则,每年带着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的皇田下地干活。
还要求朱标等子嗣,每年都要前往凤阳府祖地亲自下地参与农忙。
正所谓,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连朱标这位他朱洪武最疼爱、最重视的嫡长子尚且如此,朱允炫竞敢在收粮的时候偷懒。
被打了,只能说活该!
朱元璋管都不带管的。
试验田一边收割,收粮官也一边带着吏员们仔细算着产量。
数百亩试验田收割完的翌日,产量数据出来了,收粮官向所有参与收割新粮的琼州农夫们宣布。琼州三号试验田杂交粮,亩产千斤!!
这一数据,让劳累了数日的千名农夫们脸上全都笑开了花。
因为,明年他们便能在自家地里种杂交粮了!
杂交粮产量越高,他们能够收获的粮食也就越多,家人的生活也能过得更好。
朱元璋得知时,震惊不已。
他虽早就在收割的过程中,判断出杂交粮的产量一定很高,却没想到亩产有近千斤之多。
须知,大明内陆水稻亩产最高的数据,也不过六百多斤而已。
现在琼州的杂交粮产量,直接比内陆的水稻足足多了一半多。
他不禁想,若是将杂交粮推广到内陆,那大明一年将会多多少粮食?
粮食多了,民力便富,民富则国盛,国盛则根基稳固,少祸乱。
朱棣等人亦是被杂交粮的亩产数据吓到了。
朱核、朱棣、李景隆第一反应是北伐!!
历朝历代对塞北游牧民族用兵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不是兵力不够,是后勤,是补给,是粮草!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他们心中清楚,既然琼州杂交粮产量如此之高,朱元璋这位洪武皇帝就绝对不会放过。
肯定会将其带回内陆,推广至天下。
届时,有了充盈的粮食,国力得到增强,就是北伐蒙元鞑子的最好时机!
他们这三个常年领兵打仗的自是欣喜不已。
可很快,朱棱、朱棣两兄弟又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他们的皇帝老子很高兴,私下无外人的时候,曾出言称赞朱老六。
“抛开一些不守规矩的小问题不谈,老六那个臭小子还是很不错的。”
“这杂交粮啊,是足以造福天下万民的大功德,咱都可以看到大明比之前唐开元还要繁荣的盛世景象了。”
“难怪那天幕里的后世人会称老六那小子千古一帝,说他带领大明开拓出了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版图,缔造了古之未有的盛世。”
“武有蚩尤舰、雷鸣枪、威武大将军炮,震慑宵小。”
“文有律法,吏治清明,商业繁盛,税收甚多,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足。”
“呵,怪不得那天幕后世人曾说他无心咱的皇位。”
“换做是咱,与其劳心劳力的同你们争夺,继承先人的福泽,不如自己率领琼人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听着皇帝老子、皇祖父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称赞意味,朱椟、朱榈、朱棣、朱允炫四人的心沉入谷底。粮食对于大明,或者说对于华夏历朝历代都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