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集市后,苏大强发现,不少人开始收摊了,好在卖鸡苗的还在,而且看样子没卖出去多少。
“老哥,这小鸡怎么卖?”
苏大强走上前去问,摊主正在给小鸡喂水。
这摊主看到有人问价钱,顿时满心欢喜。今天的小鸡委实太难卖了,都没几个人问,他嗓子都吆喝哑了。
可能是着急卖出去,他连忙说道:“往日是一块钱三只,今天生意不好,你要是多买的话,我给你一块钱四只。”
主动降价了。
没办法,眼看越来越多人收摊,他能不着急吗?
苏大强微微点头,倒是不贵,也懒得跟小老百姓斤斤计较。他扫了一眼这里的小鸡,估摸有三十来只。
他听说,北方一些地方还有赊小鸡的说法。
不需要签订任何协议,也不打欠条,甚至不登记买家的名字。
秋天一到,卖鸡的人会再次上门,按照母鸡的数量来收账,而公鸡则免费赠送。整个交易过程全靠口头承诺来维持。
“全要,你把鸡笼也给我。”
摊主一愣,随即大喜:“好!我这里一共三十五只,你给8块就好,多的三只,就算添头了。”
另外,他甚至把随身带的碎米也送给了苏大强,有半斤的样子。
苏大强掏出一张10元的递过去。
摊主接过,摸了摸纸币,然后平放在眼前,斜着眼看了两眼,确定不是假币,马上收起来,给苏大强找了两元。
接着,将小鸡装进几个鸡笼里。
鸡笼是自己编织的,不值什么钱,所以送了也就送了。实际上,只要多买几只,他一般也会送鸡笼,不然客人怎么拎走?
最后,还帮忙将小鸡绑在苏大强的自行车后面。
“同志,慢走呀!下次还要鸡苗的话,直接到这找我,我每个集市日都会来。”末了,摊主还不忘拉拢客户。
像苏大强这种“大客户”,也值得他拉拢。
“需要的话,一定找你。”
而后,苏大强又在其他摊子买了一蛇皮袋的米糠,喂鸡用的。
看到有卖火筒的,苏大强也买了半袋,四五十根那么多,里面是透明塑料袋,可以保证火筒一段时间内酥脆,不会变软。
火筒是他们这里的叫法,是一种用大米、玉米等吹出来的膨化食品,一根根的,和水管差不多大。
火筒也是这个时代儿童为数不多的零食之一。
回家之前,他还给小龙和小兰买了一双鞋子,两个小家伙还赤着脚到处跑呢!
此时,老苏家,苏老头和苏老太快气炸了。
他们得知,老大在外面认识大老板,生产队的梨,就是通过他卖给那位老板的,3毛钱一斤。
认识大老板,你早说呀!便宜生产队了。
“要我看,老大就是故意分家的。”苏老太生气道。
早不分家,迟不分家,偏偏在认识大老板后就跟家里闹,家里没占到一点便宜,这让他们非常难受。
要是还没分家,靠着那位大老板,他们家发财了。
苏老头不说话,沉着一张脸,心情也不好。
本来老大一家走后,家里劳动力锐减,啥事都要他们两老干,就够闹心的。如今,传出老大认识有钱大老板的消息,就更不是滋味了。
“爸!不能就这么算了。”苏大正开口道。
苏老头撇了他一眼,问道:“那你想怎么办?”
“让老大分一半好处费。”
苏大正感觉分一半都是少的,要是以前,必须全部上交呀!考虑到现在已经分家,全要的话,别人会说闲话。
“老头子……”苏老太两眼发光。
就算分一半,也不少啦!
她可是听说,今天生产队卖梨获得3900元,老大自己就抽走了100元。
“等他回来,我去问问吧!”苏老头也觉得于情于理要分他们一部分。
……
大家看苏大强拉着好几笼鸡仔等回来,便确认消息不假。今天生产队卖梨,苏大强也得到了不菲的好处费。
要说完全没有人眼红,那是不可能的。
但暂时没人敢当面说什么,毕竟队长等人已经警告过他们。
队长明确跟大家说,无论是谁,只要能让生产队的东西卖出好价钱,得到的好处费都一律不用充公。
机会给你们了,你们不中用是你们的事。
谁要是嚼舌根,那就不要怪生产队找他麻烦了。
“爷爷……”小龙和小兰争先恐后跑过来,一人抱一条腿,眼睛不停地瞄着车后的那半袋火筒。
苏大强笑了笑,把自行车停好,给后面的东西解绑。
“拿去吃吧!一次只能吃一根。”
可怜的孩子,都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小龙和小兰一人拿了一根,高兴地吃起来。
阿娟给家里成员每人也拿出一根,剩下的则是绑紧袋口,拿去放着。她心里嘀咕,现在爸也有点大手大脚了。
“还有鞋子,你们穿一下,看合不合脚。”苏大强拿出两双鞋子,分给小龙和小兰。
两个小家伙更加兴奋,恨不得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