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校园黑客马拉松,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巨大的展厅内,几十支队伍齐聚,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倒计时的数字在中央大屏幕上无情地跳动。
沈疏桐的队伍“Nova”正陷入苦战。离提交最终原型只剩不到六小时,他们的核心算法却遇到了致命瓶颈——数据处理速度始终无法达到预期,演示时频频卡顿。
“不行,还是太慢了!”队友李明懊恼地抓了抓头发,“现有的优化手段都试过了,硬件极限摆在这里。”
团队气氛一时有些低迷。他们雄心勃勃的项目,难道要败在这个技术细节上?
沈疏桐紧盯着屏幕上的性能分析图,眼神专注,丝毫不见慌乱。“不是硬件极限,是我们的算法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传统的并行处理思路在这里遇到了瓶颈,也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比如……”她停顿了一下,脑中飞速闪过前几天与傅景川讨论时触及的一些前沿概念,“尝试一种非对称分布式计算模型?”
另一个队友王莉苦笑:“想法很好,但那种模型太复杂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一定。”沈疏桐打断她,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调出几篇深奥的论文和开源代码库,“我看过一些相关研究,有一个改良版的框架或许可以适配我们的项目。给我一点时间。”
她完全沉浸进去,目光如炬,快速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周围嘈杂的环境仿佛都被她屏蔽,只剩下屏幕上行行代码。
不远处,傅景川作为赛事的特邀技术顾问,刚解答完一支队伍的疑问。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沈疏桐身上。
他看见她微蹙的眉心和紧抿的唇线,脚步转向了“Nova”组的方向。
“遇到麻烦了?”他走近,目光落在沈疏桐的屏幕上。
李明像是看到救星,立刻七嘴八舌地解释了困境。
傅景川听完,看向沈疏桐:“你怎么想?”
沈疏桐抬起头,与他对视:“我认为关键在任务调度策略。现有的通用策略冗余度太高,我需要一个更激进、更贴合我们数据特性的自定义调度方案。”她直接在白板上画起了简略的算法结构图,“看,如果在这里引入动态权重分配,或许能强行榨出最后一点性能。”
傅景川十分惊叹地看着她的草图。她的思路不仅正确,甚至比他预想的更为大胆和精妙。
“思路正确,但动态权重的计算本身会带来额外开销,”他指向图中的一个节点,一针见血,“这里,如果用预计算哈希表替代实时计算,牺牲一点精准度,换取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沈疏桐眼睛猛地一亮:“没错!精准度损失可以在后续环节通过误差补偿机制弥补!傅景川,你真是个天才!”她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看向他的眼神璀璨如星。
傅景川被她发亮的眼睛看得有些不自然,微微别开视线:“只是基础操作。”他顺手拿过她旁边的键盘,“这里,代码可以这样重构……”
他快速敲击了几行代码,示范了一个极其高效的核心片段。沈疏桐盯着屏幕,大脑飞速运转,举一反三:“我明白了!那后续的模块衔接可以这样调整……”
两人旁若无人地讨论起来,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他们之间仿佛存在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其他队友几乎插不上话,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两位大神人物高效协作。
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在他们几句话几个操作间,竟然真的找到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最终方案确定,沈疏桐立刻投入代码重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
傅景川没有离开。他默不作声地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她斜后方,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处理自己的事情,目光偶尔扫过她的屏幕,看着她行云流水般的代码和精准至极的实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深夜降临,展厅里不少参赛者已显疲态,甚至有人趴在桌上小憩。
沈疏桐全神贯注,终于敲下最后一行代码,运行测试!
绿色的成功提示符亮起,性能分析图显示流畅度大幅提升,完美达到预期!
“成功了!”李明和王莉激动地低呼。
沈疏桐长舒一口气,高度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强烈的疲惫感立刻涌了上来。她还没来得及分享喜悦,眼皮就沉重得无法抬起,头一歪,竟就着坐在椅子上的姿势,瞬间陷入了沉睡。手边还放着喝了一半的能量饮料。
傅景川合上电脑,起身走到她身边。
展厅的空调冷气也开得很足。傅景川低头看着沈疏桐熟睡的侧脸,她的嘴角还带着一丝成功后的满足。
他沉默地看了她良久,眼神是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柔软。
然后,他小心地脱下自己的薄外套,轻轻披在了沈疏桐的肩上,细心地拢了拢,避免她着凉。
几个小时后,沈疏桐在一阵暖意中醒来,迷迷糊糊间首先嗅到的是外套上的薄荷气息。
她怔了一下,瞬间清醒,意识到身上披着什么。她猛地抬头,正对上傅景川看过来的目光。他不知何时已经回到了斜后方的座位。
“醒了?”他开口,“你的演示很成功。评委给了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