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6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2)(1 / 3)

(一)国家高度重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首次谈到通过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时就指出:“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1991年12月19日至26日,江泽民同志在贵州遵义、贵阳、安顺等地市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地区,也离不开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为推进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东部地区应积极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并通过产业转移和协作,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然会给东部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东部地区可更充分地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来促进自己的发展。”2000年1月19日至22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策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国家要适度集中财力,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由此可见,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和第三代领导人将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相信,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必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二)西部积极响应。人民思富、领导思变,是西部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声。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一经发布,立即激发了西部人民极大的积极性,某些惰性即将或正在消除。在80年代东部发展时期,西部是“孔雀东南飞”,现在这些“孔雀”将飞回西部,为建设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举国上下一致赞同并热情支持,有西部人民奋发图强和不断开拓进取,将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三)条件基本具备。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这些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

1.西部各项事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稳定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合理,单一农牧经济形态转入初步工业化阶段;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市场化程度加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减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

2.东部的发展具备了支持西部开发的能力。一方面,随着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势力显著增强,出现了一定数量寻求投资场所的多余资金;另一方面,先发展了的东部地区本身由于生产要素密集,某些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工业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需要向后发展的西部转移生产要素。还有,国家对西部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及投资倾斜,也势必对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四)时机已经成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统计显示,1997年标志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已经回落为10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为102.8,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成为负值,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6,国内市场几乎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在消费品、投资品、房地产和基础工业等产业领域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一些机械加工和家电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率高达40~50%,失业率明显上升。这些充分表明,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时期的着力点,而扩大内需潜力最大的区域是中西部地区。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必将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刺激国内经济增长。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5月指出的那样:“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步伐。广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如果不加快步伐,如果那里的经济搞不上去,广大群众的购买力提不高,就会影响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我们扩大内需。现在离下个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50年了,逐步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时候了。”

三、西部大开发持久战的必要性

综观西部大开发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