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长斌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有其客观原因和外部原因。但从内因看,观念陈旧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一般老百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影响力较小,因此,观念创新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各级政府及其决策层领导身上。
一、资源观:从重视先天资源到重视后天资源
资源是一国或地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它对经济规模和结构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传统的资源观主要看重土地、矿产、劳动力等先天资源,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由于对外贸易及地区间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些先天资源对所在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已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制度、经营理念、商标、专利、信息、专门人才等后天资源。这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并对前者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开发已有的先天资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培育后天资源,并以此来带动先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优势观: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
一说起西部地区的优势,往往就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矿产种类齐全等,事实也确实如此。就甘肃而言,全省已发现145种有用矿产,2500多处矿产地。有46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有11种居全国首位,15种分别居全国2~5位。但甘肃大多数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国排名仅高于贵州,这些优势与其经济成效并不相符。其实,这些所谓的优势最多只不过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优势,它与现代经济优势、核心竞争力优势相去甚远。如果不能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那么,西部地区仍然只能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马太效应”也将会使西部地区相对越来越穷。因此,如果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那么西部人仍只能“抱着金碗饿肚子”,缩小东西部差距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发展观:从人均GDP增长到全面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概念。经济增长仅指GDP或人均GDP的增长,即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包括收入的持续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结构的变化、制度结构的变革、价值观的转变等八个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的确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却严重滞后,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制度变迁慢于东部等。虽然增长速度也十分重要,东西部差距扩大表面上就是西部增长慢于东部乃至中部所致,但提高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惟一目标,应该把增长与发展、增长速度的提高与增长质量的改善结合起来。由此看来,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高等级公路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能解决的。尽管这些措施作为初期启动性措施必不可少,但从长远看,西部更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快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增强其竞争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西部地区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规划观:从计划到规划
计划与规划虽一字之差,且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无本质差异,但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不但更习惯于使用“计划”一词,而且即使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规划内容、操作方法上仍难摆脱计划模式的束缚。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重生产、轻经营,重供给、轻需求,重数量、轻质量等。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这就使规划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各级政府必须放弃原有的计划观,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旨在确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规划观。在规划的内容上,除过去以GDP等为核心的总量价值指标外,还应包括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指标、劳动就业及人力资源开发指标,私营经济比重和产销率的市场化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在规划的依据上,放弃过去确定总盘子,然后按行业、项目划分的作法,以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作为规划的依据,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不是以自己的资源条件和生产能力存量来确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规划的实施方法上,应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通过制定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建立与规划目标协调一致的制度安排、组织构建、竞争规则等,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比过去的计划难度更大,西部地区政府也只有树立这种规划观,才能指导本地区全面发展。
五、投资观:从只重视硬件投资到“软”硬兼施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要素,可以分为硬件投资(如设备、厂房等)和软件投资(如教育、科技等)两个方面。但在西部大多数人看来,投资就是搞一些项目建设,把投资同硬件投资等同起来,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有硬件方面的原因,如自然地理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但也有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