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自吉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朱镕基总理指出,西部地区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正确认识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指明了方向。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开发利用潜力。
1.从土地资源来看,西部土地面积101.3亿亩。其中,人均耕地2.05亩、林地5.06亩、牧草地10.90亩,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1.91倍、3.57倍。有33.95亿亩未利用地,占全国的86.69%,其中,有1亿亩适宜开发为耕地,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甘肃有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1038.2万亩。
2.从矿产资源来看,西部地区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38种;全部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61.9万亿元,占全国的66.1%;在45种主要矿产中,保有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24种,保有储量占全国33%~50%的有儿种。石油、天然气储量集中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柴达木、吐哈等盆地,特别是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22%和28.5%。86.9%的煤炭储量集中于内蒙古、陕西、新疆和贵州;76.0%的锰矿集中于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矿产资源的相对集中分布,有利于进行重点建设、规模开发。
3.从水资源来看,西部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507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1%,目前开发利用率只有28%,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特别是在西北严重缺水的地区,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起着先行作用。在经济相对不发达而具有资源优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除了利用好外资和各种融资方式外,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资源型产业,依然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通过销售原料或初级产品获得最直接的收益,而且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带动后继产业、相关产业以及农业、交通、服务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据统计,2000年西部地区固体、液体和气体矿产的总产量分别为12.24亿吨、1.82亿吨、121.6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6.09%、52.87%、64.86%;矿产品销售额为1035.85亿元;占全国的24.08%;矿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1.48%。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的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加快当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地方,资源开发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一批农场和矿山的兴起,昔日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而今变成了新兴城镇。比如甘肃的金昌市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
(三)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是联系东中部的纽带。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向西部大流动、大重组、大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部地区明显的资源优势及同其他地区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将对东中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的流动和集中有着重要的吸引和导向作用。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西部资源,建立资源性产品生产和外输基地,可以为东中部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支持。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等,便是这种产业关联效应的重要体现,是资源作为关键纽带,将西部资源性产品与东部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依托西部的资源优势,东中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将会日益向西部流动、集中和重组,必将促进西部电、气、铝、钾肥等优势资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步提高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东中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和新的市场,西部大开发则可以为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