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嘉峪关市因为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命名,因为酒泉钢铁公司的兴建而建市。明朝在此扩建边关,使嘉峪关迎来了一次大发展;上世纪中叶,随着酒钢的建设,嘉峪关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开发;世纪之交,以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21世纪的嘉峪关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嘉峪关市委结合“十五”计划的制定,提出了:“依托酒钢,发展特色,立足区域,扩大开放,依靠科技,超常发展,努力把嘉峪关建设成为河西走廊最富活力的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为嘉峪关市“十五”和未来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奋斗的目标。
一、嘉峪关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一)工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齐全。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望祁连,北依黑山,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城区80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7.93亿元,比1999年增长8.5%,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14个地市州的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名列全省各地市州之首。2000年酒钢实现利税6.5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已形成年产200万吨铁、200万吨钢、180万吨材的甘肃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500强中排116名。酒钢从矿山、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生产系统到焦化、热电、运输等辅助系统配套完备。随着酒钢兼并兰钢、西钢及宏兴股份公司成功上市经营,也随着酒钢中板等工程的投产,不锈钢、炉卷项目的可研、立项,酒钢又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嘉峪关市电业局隶属于省电力公司,是集发、供、调为一体的国家中二型电力企业,调管网内八○三电厂、酒钢热电厂、玉门水电厂等电厂,给酒嘉地区及青海石油管理局、国营404厂等地区供电,全局员工近千人,固定资产2.65亿元,是嘉峪关的第二大企业。目前嘉峪关市还有地方企业近百家,主要有冶金、化工、棉纺、轻工等几大类,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嘉峪关的工业配套设施也很完善,随着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完工,城市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明年酒钢25万千瓦热电厂投产后,实施热电联产,全市公用设施和居民家庭将实现24小时供应热水,煤气、水、电供应能力可满足城区2010年的发展需求。在以农业见长的河西走廊,嘉峪关的工业优势明显。
(二)运输通信业发达,交通方便。河西走廊是因为天山山脉和祁连山山脉而形成的,是南北宽30~100公里,东西长达800公里的天然长廊,地理上称为河西走廊,这是中国最大的走廊地带。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终端最窄的一段,南北宽仅为30华里,东距省会兰州。776公里,西至新疆哈密648公里,南北距青海、内蒙古区域各300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独特的交通、通信环境,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兰新铁路、312国道穿市而过,嘉峪关火车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辅助编组站和一等客、货运站,而且是河西走廊距离城市最近的火车站,每天有15对客运列车在嘉峪关停靠。近两年来,随着嘉峪关到兰州的“酒钢号”子弹头旅游列车、始发到兰州的“凉都号”列车、到北京的K43/44“嘉峪关号”列车的运营,大大方便了我市旅客的出入。嘉峪关拥有河西最大的货运站,由于酒钢生产的需要,嘉峪关还建成环城铁路专用线125公里,这不仅在河西,就是西部也是很有特色的。嘉峪关有河西最早的支线飞机场,机场起降条件良好,为3C级机场,该机场还负担着国际航空的导航任务。2000年,酒钢和海南航空公司联合成立宏安民航包机公司,目前已开通直达兰州、西安、敦煌、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线。嘉峪关的公路运输也很发达,312国道由东向西横贯全境,乡镇公路联通村级,专用公路分布合理,与经济发展比较协调。铁路、航空、公路优势互补,形成了嘉峪关便利的交通环境。与工业旅游城市相匹配,嘉峪关的通信产业也十分发达,网络优化升级步伐较快,使嘉峪关的通信业一直走在全省的先进行列。截止到2000年,全市固定交换机总数达到10万门,用户超过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8.91部/百人,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8.91部/百人。入户率达到97.3%,移动通信发展迅速,移动用户达到4万户,移动用户普及率达到18部/百人,这些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互联网用户达4000多户,“雄关烽火台”信息港已成为全省三大信息港之一。我市信息产业收入突破1亿元,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嘉峪关处于河西走廊经济带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河西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我国最早开发的玉门油田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石化集团,拥有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炼制三大生产系统。开发于60年代的金川公司,也成为全国矿业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