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珍康
陇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农业地区,因其经济基础的薄弱、社会发育程度和人们观念的制约,小城镇建设不仅与东南沿海无法比拟,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机遇和形势下,如何加快全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四个转变”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陇南268万人口,240万在农村。要顺利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四个转变”,就必须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增长,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村镇建设事业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在陇南如何结合实际,全面落实这一战略,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将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农民进人小城镇,其生活消费将由自给半自给消费变为商品性消费,对农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缓解甚至改变当前农产品低水平过剩的现状,而且也为城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开拓农村市场空间。同时,农民进入小城镇,将极大地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住宅及公共建筑建设的加快,也带动了直接投资的需求。1996—1999年,陇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1亿元,仅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两项投资就达6.11亿元,占19.8%。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必将为陇南国民经济在新的世纪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南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陇南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较差等等,如何解决?从根本上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从陇南的实际出发,40多万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受文化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只有发展小城镇,才能较大规模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并且有效地降低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也易于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同时,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集约经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也利于逐步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缩小千百年来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加快陇南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一)强化市场经济意识,以深化改革推动小城镇建设。第一,牢固树立“振兴经济、建设先行”的观念,切实把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全区县城建设,拟按照“武都、成县建市,其他各县扩容,重点集镇成型,全面增加功能”的要求加快步伐。即武都、成县两个县城建设,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力争在21世纪初实现撤县设市;徽县、礼县以争创全国卫生县城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达标管理,争取20世纪末成为全国卫生县城;其它几个县城建设,争取全部通过地区级卫生县城的达标验收。第二,牢固树立“不等不靠、找市场”的观念,放开搞活建设事业。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一方面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机遇,勤汇报、在实干中多争取,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自己,自力更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指导方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新格局。同时,按照构筑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体制新框架的思路,积极探索市政公用设施的拍卖、租赁和有偿使用办法,依法加大税费征收力度,建立城市建设专项基金,使市政公用建设真正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实现市政资本的滚动积累和扩大再发展。第三,强化环境意识,推动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如成县、西和的河,两个县城周围的河水都受到铅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