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鹏国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产业,累计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脱贫、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奋斗过程。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一、新世纪初我区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在地委、行署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利用国家和省上投入的4亿多元专项资金和省、地、县帮扶单位筹措的5000多万元帮扶资金,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落实领导责任制,着力改变基础条件,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走过了艰辛的道路,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庄浪、静宁两县由过去单纯分散救济式扶贫转向区域性重点扶贫,经过三年停止植被破坏,发展商品经济,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初步成果和区域性开发扶贫的经验。第二阶段,平凉、华亭、崇信三县列入全省“老、少、边、穷”重点扶持行列,全区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区域性重点扶贫转向输血、造血相结合的开发扶贫。通过农业基础建设,种、养、加乡镇企业、劳务输出、实用技术推广等综合开发,贫困面较大幅度下降,为全区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第三阶段,按照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全区以“一带两片”贫困人口为重点,由过去的输血、造血相结合开发扶贫转向到村到户的开发式扶贫,通过实施温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集雨节灌、区域性产业开发、科教扶贫、智力开发、全社会帮扶,使全区5个贫困县(市)、82个贫困乡、621个贫困村、67.24万人基本解决了温饱,贫困面由1983年的46%下降到3.3%,全区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
以世纪交替为标志,我区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扶贫开发的任务来看,全区已基本完成了解决温饱的阶段性任务。但巩固温饱成果,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和脱贫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一项长期任务。通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今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许多不利条件。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农业保护政策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而新世纪扶贫开发的主要扶持对象是低素质的贫困群体。这些贫困群体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集中连片贫困和零星的插花贫困。
(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目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还有18.82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10.1%。这些贫困人口80%的居住在关山林缘一带(泾川、灵台、华亭、崇信、平凉27个乡镇)和平凉、泾川北部山区(平凉、泾川8个乡镇),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目前勉强实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的最低标准,其中一部分温饱很不稳固。
(二)基础设施落后,稳定解决温饱难度大。“一带两片”区域内至今还有1乡6个村94个社不通电,14村233个社不通路,8村40个社人畜饮水困难。仍有100万人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遇灾返贫面较大。据统计,2000年全区返贫12.69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6.8%。
(三)投入力度不平衡,插花贫困问题突出。在崇信、泾川、灵台、平凉、华亭等县(市)内,有35个乡(镇)由于投入相对少、扶持力度小,农田水利等生产条件差,交通,农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贫困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整县来说,泾川、灵台过去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县,由于资金投入少,部分乡村水利设施、道路、人饮工程等无力改善,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林果、畜牧等产业缺少资金扶持,增收份额少,粮食产量低,至今温饱得不到解决。目前,五县(市)插花贫困乡村还有384个村、8.0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四)经济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尽管大部分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但只是初级的,处于低层次的不稳定状态,贫困户花钱主要靠单纯种粮和季节性的劳务输出所得。就全区而言,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99.92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236.5元,占1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114。33元,占7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牧业仅占12%左右,从事以服务业为主的非生产性纯收入占6.6%。在种植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