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旗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6%,聚居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9%,在21个少数民族中有10个县是纯牧业县。在这里主要生活着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许多牧民逐水草而居,处于“靠天养畜”和牲畜自然生长为本的状态,自然经济色彩十分浓厚,第二、三产业极不发达,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甘肃牧民定居工作基本现状
为了改变民族地区牧民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定居工作。把牧民定居工作作为改变牧区落后面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进行了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早在198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就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随着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牧民定居有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要求,各民族地区及时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牧民定居点建设的扶持投入力度,在积极引导广大牧民群众发展草场围栏建设的同时进行定居点建设,使大部份牧民初步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牧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九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引导牧区人口向县城集中定居,县辖五个乡的全部牧民在县城修建了民族定居点,户均住房面积达120平方米,广大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过多年努力使全县7436户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大部分牧民拥有3处定居房,牧民根据季节特点分别在流动放牧帐篷、定居点住房、小城镇住宅生产和生活,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新的跨越。
但是在牧民定居工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牧民定居任务十分艰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牧民定居工作进展缓慢,甘南州十八个纯牧业乡中至今还有5600多户牧民没有实现定居,约占到总牧户的45%,他们大部分仍然还居住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与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强烈反差。二是部分民族地区牧民收入还比较低,加之草场围栏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牧民无力筹措足够的定居建房资金,现有的定居住房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牧民定居建设步伐。三是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存在着交通、通讯、用电、饮水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许多定居点规模过小,无法进行配套建设,影响了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善。同时牧民定居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划指导,存在着定居点过于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地区牧民定居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实践证明,牧民定居是由传统游牧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变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市场经济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牧民定居是改变牧区落后生产方式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入WTO,亦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新形势,要通过定居点建设把牧民从分散的游牧生产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广泛融入现代社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大力推广先进的牧业生产技术,促进“六化”家庭牧场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草原畜牧业和圈舍养殖业,增强牧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变过去游牧养畜中春瘦、秋肥、冬掉膘的现象。同时使牧区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实现弃牧从工、弃牧从商,发展商品加工贸易,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牧民定居点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定居是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托。阿克塞县等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说明,只有使牧民定居下来,相对集中起来,才有可能集中投入扶持发展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甘肃一些牧区教育落后,卫生医疗条件简陋,“村村通”工程覆盖人群太少,其根本原因是受游牧生产方式限制,牧民定居过于分散。因此,加快牧民定居步伐,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三,牧民定居是促进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原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甘肃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生活在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这些地方是我国草原、冰川、湿地的主要分布地带,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全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民族地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