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必须突出抓好选拔、培训、保障三个环节。选拔,就是在配备村级班子特别是选拔党支部书记时,要按照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选那些真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心为群众办事、公道正派、年富力强、自己能带头致富并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要在选拔人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围绕实现小康目标来选人、用人。村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固然重要,但主要要看他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是否有能力领导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按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去选人、用人、培养人,才能把人选准。培训,就是有计划地开展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要通过县、乡党校和流动党校等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培训方式要针对牧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改变一味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学习内容上要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和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要组织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还要组织他们就近参观学习奔小康的先进典型和参观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学经验,长见识,换脑筋;还要对他们进行牧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辅导,提高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本领。保障,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为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广大村干部处在工作第一线,任务重,条件艰苦,待遇低。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有理由关心和爱护村干部,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撑腰壮胆,打气鼓劲。一是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对那些公正洁廉,勤奋工作,为牧村发展和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要充分肯定成绩,宣传他们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基层干部的风气。二是建立适合牧村基层特点的激励机制,使村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安,老有所养。据调查,在我州牧区,村干部报酬相当于人均收入,普遍较低,但这并未影响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之所以这样,因为,一是牧村干部在生活上没有依靠报酬来解决问题,而是凭自己生产获得收入满足生活需求;二是为大家真诚服务办事,既是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藏族人传统的美德,所以,他们以为大家服务为荣,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工作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获得政治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对牧村干部要在政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在他们遇到婚丧嫁娶、困难挫折、退离岗位时,党组织应及时地前往慰问,解决困难,送上温暖,使他们增强自豪感,坚定自信心。同时,在个别地方也要提倡干部报酬同工作实绩挂钩,并要保证兑现。对有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牧村干部,也可给予奖励。要积极创造条件,给离任村干部根据任职时间和贡献大小,给予适当补助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党组织要出面给予多方照顾,让他们参与有些重大事情的决策,发挥他们的余热。三是支持牧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大胆进行工作。牧村干部有了缺点和困难,要多耐心帮助,多理解、多支持、少指责。对打击报复牧村干部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惩。四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从优秀牧村干部中招聘录用乡镇干部的制度。将特别优秀的牧村干部录为乡镇干部后,经过锻炼还可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
第二,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坚持既富村又富民的观点,把牧民群众引入市场,使牧业生产经营活动跟市场结合起来,走效益型发展道路。牧村党支部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牧业,搞好草场围栏建设,实行科学养畜,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兴办村级经济组织,以工补牧,以商促牧,统一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门路,带动牧民群众增加收入共同致富。加速牧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集体积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既富村又富民的目标。村级组织还要建立生产经营协作联合组织,增强为牧民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产供销服务的能力。还要重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加强党的活动阵地建设,尽力建设好以公房为主的“六位一体”的活动室,使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阵地作用。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就有能力办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就有能力统一推广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有能力抗御自然灾害和增强发展经济的后劲;就可以统一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促进牧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并减少向牧民群众的各种摊派,减轻牧民负担,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定牧民群众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来抓,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的重要措施来抓。
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建设这个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关键和重点,我们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