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
乡镇一级是我国最基层的农村政权组织,而乡镇领导班子则肩负着致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班子的整体效应能否充分发挥,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基础是否牢固和既定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事。笔者根据领导科学的理论和自己多年在乡镇任职的经验,结合当前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状况,试就如何通过领导班子的群体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使班子成员之间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领导班子的最佳运作状态,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任人唯贤,选好党委书记
领导班子都是由若干领导成员组成的领导群体,每个成员虽然都处在这个领导群体中,但其中一把手和其他班子成员相比,所处的地位、作用,所负的责任都有很大差别。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千军易得,一帅难求”。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它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它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作都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最基层实践者。乡镇领导班子的党委书记担负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任,对整体工作实行统筹协调、全面领导。实践证明,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如果德才兼备,公正廉明,能力高强,这个乡镇的工作就出色,政绩就突出,群众就满意。反之,则工作无绪,杂乱无章,群众不满。有的甚至贻误时机,胡乱指挥,形成后患。因此,选配党委书记应当从下面几点出发加以把握。
(一)乡镇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党委书记是这个班子的“班长”,是“主心骨”,处在核心地位。当领导班子以整体形象与外部发生工作联系时,其内部的各种角色的分工就显现出来,党委书记正是这些角色组合的核心人物。领导班子肩负的任务与领导班子整体职能都赋予了他高度集中的指挥、协调和决策的权力和责任。而这些权力和责任的正确行使和全面履行,是实现班子群体效应最基本的因素。党委书记的作用就在于促使班子群体各尽其能,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为完成共同事业而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因此,党委书记作为“一班之长”,既是整个班子的“协同作战”者,又是整体工作的“拍板定案”者,处于驾驭全局的统帅地位。近几年虽然在诸多资料上见到了“乡镇两个一把手”的提法,但笔者认为,由于乡镇党委对乡镇各方面的工作实行全面领导,自然作为党委一班之长的党委书记真正应该处在核心地位。
(二)党委书记是灵活协调全体成员实现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部位”和“中心环节”。在同处乡镇领导班子群体的各成员之间,由于职位、阅历、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形成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水平的差异,并产生认识上的不一致,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分歧和矛盾,影响到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而这些分歧的统一,矛盾的化解必须靠党委书记的积极引导和协调处断。如何能够巧妙地协调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集思广益,成功地将积极可靠的“个人意见”转换成为统一意志和集体决定,从而使班子成员认识一致,协同作战,使班子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是每个乡镇党委书记必须面对的课题和面临的考验,也是一个党委书记要努力具备的素质要求。
(三)党委书记是整个班子的主导,是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班子整体运作的中枢。一个乡镇的工作绩效如何,关键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工作状况,而一个班子团结协调和高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书记在该班子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客观现实中,凡是团结协作、政绩突出、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必然有一个坚强而富有凝聚力的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他在班子中应具有一定的权威,班子其他成员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应维护这一权威。但目前乡镇班子结构以及工作状况中,仍有一些乡镇的领导班子,或由于党委书记素质差,缺乏统揽能力;或由于班子其他成员不按职行事,用权上越位,工作上不到位,出现无核心或多核心,致使班子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或由于部分班子成员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无所作为,不思进取;或以不违法乱纪而自我陶醉,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自我安慰,工作懈怠;更有甚者一些不学无术,心术不正,华而不实,靠种种关系混进领导班子的人,往往以结帮派、划圈子、论亲疏为能事,致使班子不能正常运作,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凡此种种,都与党委书记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直接关系。实践充分表明,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委书记并使其成为巩固而又坚强的核心,对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优化组合,注重整体素质
任何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必须是每个领导成员都能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并且能够互相补充,协调一致。也就是说领导班子建设既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