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41章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章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1 / 3)

陈国庆

随着经济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挥其政治优势,更加直接地为经济工作服务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本文就如何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改进中不断得到加强,努力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根据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建设。当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使他们具有高水平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指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电脑、电化教育、科技信息网络等宣传工具)装备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使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成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高效能的工作机构;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经常性和系统性相结合,要侧重开展系统化、正规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四是指党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以便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实质和目的,是要通过大量工作,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和建设人才,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强调和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以科学化为基础的,是科学化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因此,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入探索和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与管理制度。

(二)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自觉地应用这些原则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全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具体到企业来讲,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把道理讲清楚,取得群众的谅解。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三是要坚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我们提倡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同时还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永远保持心连心的政治本色。

总之,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四项内容和六条主要原则,这些东西不是西方经验的照搬照抄,也不是人们主观的臆想。这些内容和原则是我们党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应当用以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新途径、新办法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实现现代化。这既是新时期形势和任务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谋求发展的自身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建设呢?

(一)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结合新的形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要以改进为途径,改进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加强;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改进中加强,在继承中创新,在加强和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跟上形势,贴近实际,深入人心,才能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原则,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主动中还存在某些被动,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中仍存在某些不适应,如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观念滞后和方法手段落后等,总的说,还处于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