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配置市场化,使全球固有的人才模式逐渐消失,形成流动、竞争、择优的态势。人才作为一种可变资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类正在开展一场人才开发争夺战,谁拥有大量的有用之才,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在这种大趋势下,甘肃省人才形势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西部大开发需要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还未形成人才、科技、经济三位一体的最佳组合,起主导作用的人才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着许多显现和潜在的危机。如: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存量不足,分布失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调;断层危机严重存在,专业技术队伍后劲不足;培养使用脱节,人才外流多,回归少;人才积压与浪费并存,人才优势与效益失衡。可以肯定地说,甘肃的大发展,完全依赖于甘肃人才的大发展,而要解决目前人才危机的问题,必须从分析原因人手,探讨对策,制定战略,有效实施人才资源大开发。
一、甘肃省人才危机形势的成因
(一)认识上的原因。在贫困地区,多年来人们重视的是物质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才开发在主观上重视不够,客观上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从总量、结构、布局以及管理、使用等方面缺乏统一的预测与规划;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人才开发体系。
(二)体制上的原因。首先,它同计划经济的行政性分配方式相联系。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同物质资本一样,人才的供给具有行政式注入的特征,具体表现是调入、迁移、分配、支边。本地培养的人才比重不足20%,未形成适合产业结构的稳定的本地人才主体;其次,它同计划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相联系。主要表现为:人才部门、单位所有,一次分配定终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积压和在职失业,相当部分人才处于半负荷工作或基本闲置状态,加剧了人才供求的空间失衡;第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未能从计划经济所特有的大一统模式中完全转轨出来,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调;第四,它同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相联系。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人才聚集,而广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和基层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科技人员比重小,人才奇缺。
(三)客观上的原因。由于我省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工作环境较差,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明显差距,缺乏稳定吸引人才的客观优势。人才留不住、引不来,大量外流,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十五”至2010年甘肃省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方针、原则及目标设想
甘肃省人才资源的开发,不能强调甘肃贫穷落后的现状滞后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一定要与时俱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整体性开发人才资源。
(一)战略模式。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甘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方向、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抓住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努力建设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和人才开发体系,营造一个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通过适当增加总量、重点提高质量、逐步优化结构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素质精良、门类齐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技术队伍。
(二)基本原则。一是高起点、高定位的原则。我省人才资源积淀形成的发展型落差态势,用等距离赶超已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出路在于高起点。要把甘肃省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起点定在西部人才聚集地的高位,这是我省在“十五”和二十一世纪实现“科教兴省”战略的一个焦点;二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生产第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全省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为重点,进行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立足当地,以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为主。不失时机地培养、挖掘潜在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开发的原则。要从整体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出发,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四是实事求是,梯次开发的原则。按阶段设计的原则,稳步实施,梯次开发,整体推进。
(三)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方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适当在一些领域略超前,指标略高一点。在模式设计上,应具体建立规模目标、结构目标、层次目标、效益目标。总体而言,到2010年,人才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使我省的科技综合实力进入西北前列、全国中列。
三、甘肃省人才资源开发对策设想
(一)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