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43章 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 / 3)

忽建强

江总书记提出,干部考察要像X光机那样快速准确地看清一个人。这对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止和避免干部考察失真失实,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是组织部门需要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尽管在防止干部考察失真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干部考察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失真失察的现象发生,给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考察失真的原因

我认为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考察者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性,降低了考察评价的真实性。一方面由于考察者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对同一个人或事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潜藏着导致考察评价失真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考察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有的从事乡镇工作,有的从事金融工作,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等,不同的工作性质就有不同的业务内涵。考察者不可能通晓每一个被考察者的业务,对一个特定单位业务上的专业术语、工作指标等有的似是而非,考察势必是“外行看热闹”,人云亦云,客观上难以做到对考察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考察效果打了折扣。同时由于考察工作的实践性、专业性很强,考察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即使在考察时公道正派、严谨细致,也很难体会到被考察者的工作压力、心理负担,谈话时抓不住事情的本质,难以对考察材料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素养,考察活动也只能是低层次徘徊,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把握不了问题的要害,更谈不上发现一些深层次的违纪问题。这样看来,如果一个考察人员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不注意消化、吸收和探索考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方法,考察失真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被考察者工作实绩上的多面性影响了考察评价的公正性。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他取得的工作实绩离不开班子成员的协助,也必然融入这个班子的整体工作之中。因而,工作实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准确地区分或量化到每个人的头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察者不能对集体实绩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实绩取得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而笼统地归结到“一把手”身上,对班子其他成员就有失公正。同时,实绩还具有继承性,有显绩、潜绩之分,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别等,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如果考察者用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考察干部实绩,只重结果,轻实绩取得的过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甚至是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轻具有长期社会效益的潜绩,重经济建设指标,轻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成效必然失之偏颇,缺乏公正性,容易导致考察失真。

(三)谈话者思想认识上的复杂性,影响了考察评价的客观性。有的谈话者对干部考察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问就讲几句,不问就不讲,明明是知情人,触及到一些关键的问题时,也不讲真话、实话,或是含糊其词。有的谈话者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因为是自己的上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只讲成绩,不讲失误,怕考察对象知道后给“穿小鞋”;有的因为怕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多栽花少栽刺”,不谈为妙,或是为了对被考察者的嫉妒、报复心理,分析缺点时头头是道,讲到优点时聊聊几句;或是为了把考察对象推出本单位,好话多说,却不谈其不足。上述这些谈话者的态度,使得考察人员有时难以收集到真实的材料,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导致考察失真。

(四)考察范围、方法、时间上的局限性,降低了考察评价的准确性。目前在考察干部时,虽然谈话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限制了谈话者的职级,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甚至忽视了知情者,听不到基层群众的反映。在考察方法上,民主测评是了解被考察者德能政绩的重要手段,但测评的范围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在乡镇、人数较多的部门,很难扩大到基层群众中去,了解不到公众的定性评价,有时测评的结果就与民意不符。在考察时间上,如果遇到考察任务急、考察人数多时,往往是加班加点、突击谈话,弄得考察人员精疲力竭,无暇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分析,考察评价的准确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二、防止干部考察失真的对策

我认为要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应从建立完善制度和改进考察方法人手,具体来说应建立以下四项制度并从四个方面改进考察方法。

四项制度:

(一)落实考察人员教育培训制度。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考察工作的前提。要按照《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干部考察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尤其是临时抽调的非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