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可以说,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对于我们这样不发达的农业省份来讲是一个长期不变的主题。如何结合实际,把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当前农业战线上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下面就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
把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对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对形势要有一个准确的估价和判断。这是考虑今后发展任务的基础,也是探讨发展制约因素和制定对策措施的前提。那么,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怎样评价和判断呢?从总体上分析,可否这样说,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发展温饱型农业的成功之路,已进入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飞跃全面完成,第二个飞跃已经开始,正在向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全面推进。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道路已开通,前景已明朗。具体讲,基本的判断有这样三点:
(一)粮食压力得到缓解,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基本结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突出出来,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开始由缓解粮食压力转向增加农民收入。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从粮食生产讲,吃粮靠调进的历史结束了。改革开放前,我省正常年景下每年要调进粮食6~7亿公斤,最多的时候调进13亿公斤。现在我省的粮食产量已由78年的102亿斤增加到174亿斤,尽管粮食生产随天时好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在15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库存达到88亿斤,接近改革开放初全省粮食生产总量。这是甘肃历史上没有过的。据中部和陇东地区典型调查,农户存一年以上粮食的占总农户的70%左右,其中有两年以上口粮的占20%左右,个别农户存足三年以上口粮,这也是中部和陇东没有过的。
从肉类、蔬菜生产讲,吃菜吃肉靠调进的历史也结束了。全省肉蛋总产量已达102万吨,比改革开放初增加90万吨;蔬菜总产量已由1980年的58万吨增加到345万吨,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尽管每年也从外地调入一部分肉类和蔬菜,但比调出的量要小得多,属正常的品种调剂。
从农民收入讲,由于受市场、结构、品种、流通和比较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地区已是“家里粮满仓,手头钱紧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80年代初的全国倒数第三变为连续多年倒数第一,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趋缓,而且有递减之势,扣除物价因素,增幅很小。如:1994年比1993年增28.6%,1995年比1994年增22%,1997年比1996年增9.94%,同时与全国的差距拉大:1980年差距为38元,1990年相差255元,1995年相差694元,1997年相差880元。按地区划分只有河西4地市(除武威地区)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0个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解决温饱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巩固提高脱贫成果向小康推进的任务突出出来,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由突出解决温饱转向巩固提高脱贫成果,努力向小康迈进。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1元,全省贫困人口有12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4.5%,到93年制定“四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全省不得温饱的人口下降到427万。通过实施“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三大块”发展战略,到去年底,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下降到284万,贫困面降到14%,已有22个县率先实现小康。
根据解决温饱的时间表和农业生产的形势看,解决温饱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但由于受农业基础弱和自然条件差的双重影响,旱作农业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不稳定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之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波动性很大,存在脱贫难、返贫易的情况。(从实施“四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每年解决温饱人口100万~120万,每年返贫人口50万~70万,四年中,实际解决温饱人口196万人,平均每年不足50万)。这种情况表明,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实现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努力向小康迈进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条短、产加销各环节脱节的问题突出出来,农村工作的重点开始由小生产转向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省各地从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单一农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具体表现在:一是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