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54章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初探(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章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初探(2)(1 / 3)

三是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农业生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获取规模效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渐显露出来,比如: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民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盲目跟“风”,当市场波动时将带来巨大损失。加之这种小生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制约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再如,生产、加工、销售脱节,农民得不到后续环节的任何好处,利益往往被中间环节截走;集体经营层次十分薄弱,为农户提供的生产服务非常有限,农业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等等。就全省而言,大部分县一二三产业没有拉通联动,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农工商割裂,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和商业的外在拉动,而工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得到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结果都驾驭不了市场起伏的波动,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应用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全省来看,大多数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没有完整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排灌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科技的应用推广不普及,化肥利用率只有30%,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60%。尽管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支农业科技队伍,但农村科技人才相对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某些地方处于“网破人散”的状况,且素质低、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是“三多三少”:大路货多、抢手货少;技术质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且品种雷同,产期集中,适应不了市场。如苹果,尽管近些年来发展了一些像“红富士”一类的品种,但多的是群众评价的:“多多的货,小小的个,一手能抓四、五个”;“十个苹果九个眼,剩一个小不点”。这样的苹果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肯定是被淘汰的对象。

五是财力弱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我省是吃饭财政,三分之二的县吃补贴,80万人要财政供养,每年光发工资就要40多个亿,还要照顾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事业,每年能挤出来用于农业的投入并没有多少,而且仅有的这些投入也不能保证按期足额到位。从我省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看,绝大多数农户还不具备投入主体的条件,加之地方财力薄弱,无法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以致一部分地方的农业大体上只能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

三、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探讨

根据农村变化了的情况和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农村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也应当随之有所调整,当前和今后几年,我省农村工作可否这样来考虑:

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着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基本的思路是: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努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整体素质。突出的任务有两项:一是集中力量解决旱作农业的稳定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二是面向市场抓规模、抓加工,带动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使大多数农民实现小康。具体对策和措施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点。

(一)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这方面的重点是“一稳定三落实”。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新一轮土地承包中,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对强制推行“两田制”、变相增加土地承包费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同时落实好三项政策:一是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二是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切实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打“白条”、不代扣各项提留款,让农民满意;三是落实好对农业增加投入的政策。与此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督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制度,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干部作风有根本转变,改善干群关系,化解干群矛盾,保持农村稳定。

(二)下苦功夫,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是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势在必行的一场硬仗。全省4200万亩基本农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660万亩,吨粮田和“双千田”分别只有124万亩和150万亩,绝大多数属山旱地,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包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