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良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朱镕基总理也明确指出,搞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步骤。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西部大开发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和切入点,这无疑给地处西北地区中间地带的甘肃民族地区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甘肃民族地区曾在历史上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多年来,由于自然作用力和人为不合理开发行为等多种因素的破坏,生态环境已明显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现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跨世纪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显性障碍。那么,甘肃民族地区如何在21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为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已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作些粗浅探讨。
一、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透视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44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的三个特有少数民族,其人口分别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3.3%、96%和90%。从总体上看,全省少数民族虽然人口比重小,仅占全省总人口的9.3%左右,但所占地域较大,其聚居的地方面积有19.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3.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
(一)聚居的地方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甘肃少数民族基本上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沿线的边远、高寒、干旱地带。从居住地域看,主要是省境南部的甘南高原,中部的陇西黄土高原,陇山地区,以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廓西端山区。这些地区的地形特点是:高原、山地、沟壑居多,沙漠、戈壁、草原相间。其中甘南高原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部分,阿尼玛卿山从青海插入,西倾山和积石山分别为西北和西南屏障,整个地形东低西高,海拔从3000米增至4000米以上,缓缓上升,地处积石山的乔木格日,海拔4800米。这些地区气候寒冷潮湿,生长期短,但有大面积草滩分布,为甘肃主要畜牧业基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处于该区,藏族同胞多从事畜牧业。
陇西黄土高原,亦称甘肃中部干旱区,为黄土高原最西部分,海拔1200米至2500米之间。区内黄土深厚,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区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因气候干旱,农业受到影响。
陇山山地,位于甘肃与宁夏交界处,海拔平均在2000米以上,全长120公里。在甘肃境内的山地平均宽度为20公里,山地平缓,适宜于农业生产,但水源少,灌溉不足,农业产量低且不稳。
祁连山地,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以南,甘、青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长约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其东部气候湿润,为甘肃的重要牧区和林区之一。西部干旱,多为荒漠、半荒漠、草原。这一带主要生活藏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还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鬓山地区,位于河西走廓以北的北山山地,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2000米至3400米。山地周围有广阔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能放牧,有少量牧畜。
从以上可以看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地处贫困山区,山地约占80%,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业基础薄弱,农作物受制因素多。如南部高山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海拔在2500米以上,高寒阴湿,气温低凉,仅有100天以下的无霜期,一般农作物很难生长成熟,人们说:“山高地凉,大燕麦不黄。”道出了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陇南境内,山高沟深,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从当地民谣“一山重一山,出门就爬山,隔山能对话,相见大半天,地是卧牛间,无雨禾苗枯,有雨连根翻”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理环境的险恶。
(二)人为的破坏,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水土难以承受一方人口。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一直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加之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长。有资料显示,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95.5万人,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人口猛增至155.5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185.6万人,而到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少数民族人口已达227.58万人,已占全省总人口的9.38%。(参见目倩《甘肃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一文,《西北人口》1999第一期)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重了民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