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支持地球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宝库。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中所发挥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以及森林本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是其它任何措施所不可替代的。林业专家认为,森林是地球的保护神,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这是因为:一是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森林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统一整体,它上面是高大的乔木,下面是小树和灌木,灌木下面是耐阴的草类,草类下面是苔藓、地衣、菌类,再下面是枯枝落叶层。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树根深扎地下,密如蛛网,每一条根都像一个吸水器、贮水囊,每公顷森林可蓄水300立方米以上,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是裸露土壤的7倍。正如俗话说的“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二是森林能防止土壤被冲刷和防治水土流失。森林对洪水的消减量可达50%,在枯枝落叶层厚5厘米的林地,可减少径流60.1%,减少冲刷80.6%。无林地的水土流失量为有林地的22倍以上,裸露地表的水土流失量为森林表土的100倍左右。20厘米厚的表土层,若要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7万年,草地8.2万年,耕地46年,裸地仅18年。这表明缺少林木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三是森林能调节空气,减少污染。通常一公顷森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一吨左右,可释放氧气750公斤。据测定,一公顷森林一年滞尘总量可达340吨;四是森林能防风固沙,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据测定:在有森林的地方,降雨可增加17.4%~27.6%,降低风速20%~50%,还可减少水份蒸发量14%,增加土壤含水量20%,减少地表径流60%~78%,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可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森林的大量破坏、分布不均和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二)花草是天然的吸毒器、人类的美容师。它们对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独特。花草对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收作用,一公顷草坪能吸收二氧化碳900公斤/小时,产生氧气600公斤/小时,能吸收400多公斤二氧化硫,可明显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达到降温、消音、除尘、杀菌等功效。花草在城市,被用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市容、改善环境。草在宜农开发和中低产田地区是土壤用养结合的纽带,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治理、水土保持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草的生存力极强,种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生长。
建国以来,全省广大民族地区大力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种树种草较多的地区直接改善了气候。多年来,河西绿洲按照渠路林配套的原则,大力营造护田林。沙区护田林网保存面积达到78万亩,连同四旁植树共计2130万株。在长达1200余公里的风沙线上营造防风固沙林,现已建成2.39万公顷农田网。据测定,在农田林网保护区内,风速平均降低38%以上,空气湿度提高3—6%,年内无霜期由过去的130天延长到150天,自然灾害明显减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二是防止了水土流失,减缓了黄河、长江中下游危害。如张家川、武山等县通过造林、培植沙棘、种草木樨等办法围坡蓄水,把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解决饲料结合起来进行治理,收效显著。据研究,牧草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再生能力强,能较快地成郁蔽,减轻雨水对地面的溅击,固土蓄水,保护土壤。这些县通过种草木,植被提高了15%左右,土壤侵蚀系数由0.3降至0.1以下;三是制止了风沙侵袭,起到防风固沙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河西段建成后,广大农牧民在长达1200公里的风沙线上造成了200万亩防风固沙林,使70%的风沙得到了有效防护,控制流沙面积280万亩,部分地区“沙进人退”的状况基本得到控制,1400多个村庄抵御住了流沙埋压的威胁,恢复耕地近40万亩。天然沙生植被得到恢复和扩大,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条件。
然而尽管如此,民族地区林草业在全省整个国民经济中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突出的问题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80%以上的森林分布在边远山区和邻省交界处,森林资源消耗量大,超计划采伐严重,综合利用率低,涵养林大面积减少,草场严重退化,绿色植被大量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甚一日。因此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努力提高林草覆盖率,已成为跨世纪民族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三、珍惜机遇,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朱镕基总理在去年考察甘肃时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把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