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盛
近几年来,建筑领域的质量事故频频发生,建筑质量问题日渐成为人们投诉的重点和舆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建筑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探索新形势下建筑领域腐败现象的成因、表现及防治的对策,对建筑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腐败现象
据统计资料显示,钱塘江下沙海塘、綦江彩虹桥、昆禄公路、佛开高速公路(14座桥)、沈四高速公路一座大桥、九江防洪堤、北京西客站附属工程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众多劣质工程的一部分。“八五”期间全国共发生建筑恶性坍塌事故86起,年均17起。这几年全国每年造成的浪费不在少数;1995年以后竣工和1996年在建50万元以上的25万个工程项目中,相当比例处于失控状态。北方某大城市1995年到1997年竣工的房屋建筑中有百分之九十有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建筑质量问题已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突出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建筑领域如此多劣质工程呢?严重的腐败是造成劣质工程最不该回避的根源。目前,腐败问题在建筑领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标发包,透明度差,私下交易图私利。首先有些单位及主管部门,对于按照规定应当公开招标发包的工程,以种种理由或借口,不搞招标发包,而实行“一对一”的私下约定。即使招标,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公开性招标并不多,而竞争性很差的邀请招标、议标占了相当比重。各种名目的请客送礼、索贿、受贿等丑行由此而行。
(二)工程贩子猖狂,层层转包、层层剥皮。一些工程为“地下交易”。某些建设单位和投资方在经营活动中,领导利用职权干预工程发包,同意甚至暗中指使“工程贩子”去当经纪人,收取高额信息费,然后“分红”甚至索取“回扣”中饱私囊。由于有“分红”的权势在背后支持,工程贩子就非常猖狂。建筑企业与建设者在工程经营中,“工程贩子”则扮演第三者角色从中作梗,层层盘剥索要“信息费”、“介绍费”和“回扣”等。使工程经营活动严重受阻,建筑企业即使捞到工程必须付出沉重代价。
有些承包单位将揽到的工程私自转包给其它企业,甚至是不具备承包能力的私人包工队。一些企业以分包为名,炒卖工程合同;还有一些企业自身没有承包能力,但挂靠在某个企业名下,便名正言顺了;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将工程直接指定给了分包单位,各分包单位又不配合造成混乱局面。于是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参加投标中标,包工头得分包,农民工施工,工程质量走样。而这种一级企业中标,二级企业承包、三四级企业施工的不正常现象,是近年来房倒桥塌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有了各种花样,有了层层剥皮,整个建筑落实到施工中已大打折扣。有的500万元的工程,花在施工本身还达不到300万元。资金分流,工程的组织失控,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因此建筑施工中虚报冒算,高付冒领,压级压价,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情况相当严重,工程质量自然难有保证。
(四)工程款拨付,进行卡压。某些建设单位的主要领导及“实权”派,贪得无厌,在工程款拨付上“捉襟见肘”,投资数千万元的大工程,每次只拨付数万元,连几百人的施工人员饭钱都不够,更谈不上购买建筑材料,购置设备工器具,他们之所以打出这付“招数”是因为每次拨款都得表示“意思”,不有所表示就休想得到资金。
(五)白条现象严重,形成严重的“三角债”、“多角债”。农民卖粮粮站打白条,而建筑业中“白条”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单位的财会往来账中有“资金”多则上千万,少则几百万而长期拖欠,致使不少施工企业又拖欠厂家的建材款和购买设备款,形成严重的“三角债”、“多角债”,极大地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领域产生腐败的原因
(一)公仆意识十分淡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目前,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地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在施工、建设单位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有些单位抓思想、政治教育图形式,走过场,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建筑单位党组织民主生活不正常,不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领导偏解“一个中心”,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把反腐败与发展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这样弱化了单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导致了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抵制腐朽思想的“免疫力”下降,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走上歧途。
(二)权力监督约束不力。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极易导致权力失控,在这种权力失控状态下,一些素质不高的领导者就随心所欲,独断专行,对于建设工程立项财务报批不实行集体讨论的原则,一支笔就能动用国家、集体巨额资金,一张条子就能解决一个项目的命运,失去监督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