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武都县白鹤桥电厂是1988年经省上批准立项,并开工建设的装机容量为8000千瓦(4台2000千瓦)的径流式水电站,属国有小型水电企业,现有职工276人,其中,男职工167人、女职工109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20人,中专42人,高中25人;全厂技术力量有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33名,会计师1名,技术员40名。
电站核定总投资为3538万元,并以拼盘形式分摊,各项投资截止现在到位2803.93万元,到位率仅占投资规模的79%,至今未到位资金734.77万元,占投资的21%。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在投资不能及时到位且银行强行计息288.4万元的情况下,工程指挥部在各专业银行贷款946万元。截至目前,累计欠息已达到1946.2万元。近几年,银行采取在到位资金中和其它往来结算中强行扣截,加上主动还息总计321.7万元,至今仍欠息1624.5万元。包括拨改贷部分每年新增利息283.7万元,投入生产几年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应该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等各项费用无法提取,银行贷款利息不能年结年清,使电厂陷入了进退维谷,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如何才能为企业注入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全面发展,是当前白鹤桥电厂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今后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改变白鹤桥电厂的现状,使电厂摆脱困境,创新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各项制度,在管理中求效益
(一)加强人本管理,实现达产达标。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把人作为管理的根本,重视研究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些需要,通过对人性的激发来调动职工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白鹤桥电厂设计年发电量为5090万度,保证发电量为4000~5000万度,运行几年来由于丰水期受负荷的限制,平均年发电量仅为2500万度。成两110KV线路建成,并网运行是生产经营状况走向发展方向的转折点,是白鹤桥电厂发展的起点。根据已与陇南电力局签订的并网运行协议,确定上网电量基数为3500万度,年收入将达到560万元。为了保证达产达标,主要是加强人本管理。一要整章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强化管理,用各项制度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铁面无私,有强大凝聚力的从严治厂的良好氛围。二要改革劳动制度,按照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中工资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对此一是实行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充分调动职工争上高薪岗位的积极性。不同的岗位,由于其劳动强度、环境、责任技能以及承担风险不同,因此其报酬也应当有所不同。二是要以岗定薪,极大激发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热情。用岗位职务的工资拉开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之间的分配水平。调动广大职工竞争上岗的热情,通过工资制度改革,使生产一线与二、三线拉开档次,体现自我价值。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确保生产质量,达产达标,提高效益。
(二)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增资减债。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消耗进行事后算账,而且要把事前算账同事先控制、事后监督相结合。要计划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动员和要求全体职工注重成本核算,生产和节约并重,这些都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根据我厂近几年生产情况综合分析,综合成本为576.18万元,其中工资132万元,生产直接费用92.16万元,管理及财务费用27.9万元;固定资产折旧238.3万元,失业和养老保险29.1万元,税金33.6万元;按年上网3500万度,计收入560万元,仍亏损16.18万元,将会形成新的债务。切实加强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减低消耗,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是实现不增加亏损、不增加债务的关键。因此,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员性成本管理。对每个中层单位和每个职工都要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和任务。把降低成本作为工作质量的考核和应承担的责任。使各个岗位的职工对生产作业过程的每一项消耗都非常重视。二是全面性成本管理。生产过程中成本形式复杂,必须实行全过程中的综合性的管理。三是预防性成本管理。要对生产和管理耗费进行指标控制,防止出现漏洞和浪费。四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鼓励企业部分分流人员创办第三产业,下岗分流富余人员,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二、寻求门路,增资减债,积蓄后劲。增强发展活力
(一)技改增容,提高效益。白鹤桥电厂现有4台单机容量为2000KW的发电机组,通过岷县刘家浪电厂技改增容的实践,根据我厂电机组的技术指标和参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