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14章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应用(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应用(2)(1 / 3)

爱迪生公司动员了很多人,把人事档案和“公安卡”都翻了一遍。在查阅20至30年代的档案时,办公室助理爱丽斯发现了一份1937年就封口的档案,翻到了一份名为乔治·梅特斯基的人事档案及这位职员和公司的一场纠纷的记录,虽然内容和其他人的大同小异,不过,档案中夹着梅特斯基本人的申诉信,语气激愤,并有“卑劣罪行”这样的话。这引起女职员的注意,于是申诉信被拣出来进行仔细研究。

原来,1929年至1931年间,乔治·梅特斯基在一家工厂当发电机修理工,该工厂后来被爱迪生公司兼并。1931年9月5日,锅炉的膛火喷出来,将梅特斯基掀翻在地,他受伤了。他得到了公司付给的公伤补贴(12个月的医疗费和保险救济金),经过医治后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残疾。几个月后,公司裁减人员时将梅特斯基除名了。1934年1月4日,梅特斯基申请终身残废津贴,未能如愿,以后,他宣称自己患了肺结核。他试图起诉公司,但是起诉期已经过了(所有的赔偿要求应该在被伤害的两年内提出申请)。

爱迪生公司的报告认为:梅特斯基工作出色,一丝不苟,手脚麻利,遵守纪律,与人和善,品行优良。属于模范职员。

档案里提到的重要情况还有:梅特斯基出生于1904年,在锅炉出事的那一年,他的年龄为27岁。照此推算,1940年他是36岁,1957年他是53岁。梅特斯基是波兰裔,罗马天主教徒,家住在康涅狄克州。

根据这些线索再进一步进行保密调查,材料表明梅特斯基未婚,他和他的两个姐姐住在一栋独院住宅里。父母双亡,他因慢性病而没有工作,由他的两个姐姐供养。两个姐姐一个叫安娜,一个叫玛伊,都是独身,她们供给弟弟生活费用,还送给他一辆小汽车。梅特斯基身高1.75米,体重74公斤。他没有犯罪记录。他的邻居们评价说:他的家是个和睦之家,他对人总是彬彬有礼,但很少与人来往。

“这和布鲁塞尔博士的描述简直吻合到了滑稽的地步——那么先到他家去瞧一瞧吧。”警探们的惊叹可想而知。

1957年1月22日,纽约警察局四名警探来到了梅特斯基的家门口——一座阴沉、灰暗的四层楼别墅,游廊镶有木柱但多有残破,楼前是一个荒凉却还干净的花园。侦探扣响了大门。按过门铃后,一盏灯亮了,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身材匀称的男人,穿一身褪色的睡衣,金丝边眼镜后面,一对碧眼平静地望着四个警探。

“晚上好,有何贵干?”他彬彬有礼地问道。

“您是乔治·梅特斯基先生吗?”

“是的。”

“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一张有您字迹的纸条?”

“噢,我知道你们的来意了,莫非诸位以为我就是那个‘炸弹狂,?”梅特斯基微微一笑,并招呼警探们进门。

落座后,他东拉西扯谈了一个小时,最后被警探们问得无言对答了,才把他们领进一间设在屋后的汽车库里的工作间。这里东西虽然摆得井井有条,警探们一眼就看出是制造炸弹的地方。

“那么,这事儿是你干的喽?”

“是的。”

“‘F.P’是什么意思呢?”

“Fair play(费厄泼赖:公平玩法)的缩写。”

他的两个姐姐在一旁急得直打转,她们哭着解释道:“他是没有本事去害人的啊!”

警探们要梅特斯基跟他们去警察局,当他进屋换完衣服再度出现时,只见他头发梳得光光的,脚上的皮鞋擦得雪亮。身上果然穿着一套有双排纽扣的蓝色细条文西服,上装的三颗纽扣也扣得整整齐齐的。

布鲁塞尔博士的方法胜利了。但他也有失误,博士的第15个推断说F.P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事实上梅特斯基恰恰患的是肺结核病,他一直没有去就医。博士忽视了偏执狂不会去看医生的情况,即使去就诊,也不会尊重医生的意见。

1957年4月18日,犯罪嫌疑人梅特斯基被认定为精神病送入了马特旺医院进行治疗,而不适合被审判。1973年他病愈并被释放。

[案例二]苏特兄弟奸杀案(美国纽约1979年)

1979年某日,美国纽约市一白人女性被杀,根据警方调查,被害人在她的居住区内被拐骗走,时间是下班后的晚十点十五分左右。三天后在一车库发现了全身赤裸,有严重的刺伤和肢体残害的尸体。根据解剖报告,被害人是在被拐骗后不久遇害。根据对胃内溶物的分析,死亡时间大约在当晚半夜。法医认定:死因是由于头部大面积受伤和极为残忍的肢体破坏。

美国联邦调查局心理分析专家道格拉斯在此案的侦破分析中首先提出下列问题:“被害人为何被杀?”“为什么被害人的身体遭到破坏?”“被害人尸体为何被扔在车库?”

发现尸体的现场几乎是无人去的地方,而且尸体在别的地方流过血。道格拉斯认为:尸体之所以被放在车库里,是因为容易被人发现。死者的姿势是面部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