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24章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六大阶段技术及其与“测谎”的区别(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六大阶段技术及其与“测谎”的区别(2)(1 / 3)

而“测谎”理论认为,说谎是人的本能。人在说谎的时候,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会有特异的生理心理变化,尤其是在相关问题上说谎,他的生理反应会更强烈。通过仪器记录的就是人在说谎的时候生理指标的变化。

事实上,基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一反应学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处于困境,它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以及人和动物实验结果不分的观点,已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立场转而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特异的谎言和欺骗模式是不存在的(Raskin,1979)。在实案测试中,曾有多起经过“测谎”后无法认定或排除的案例,后使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得到了排除或认定。有一起案例的嫌疑人在测试后对公安人员说:“我这次完了。上次‘测谎’问的问题我一看就没戏,跟我没关系,所以我很快就轻松了,因此我通过了‘测谎’,这次测的问题越问我越紧张,好像我作案的时候有人跟在我身后……。”这就反映出二者所测内容的核心是不同的。

所以,推断被测人是否说谎以及检测被测人有无经历特殊事件的心理映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范畴。比如,在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对一个杀人案件的测试中,测试内容首先要求的是对案前、案中、案后犯罪分子所具有的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动态分析。分析的客观依据是案犯犯罪行为活动所形成和遗留在现场的各种物质痕迹及其行为心理痕迹,以及目击者所看到听到的有关事实情节等。因为,整个犯罪的心理及其行为活动过程,以及杀人的工具、与被害人的互动情节等,都会深刻地反映和储存在案犯的大脑中。犯罪心理测试所要检测的就是这些客观的犯罪事实留在案犯大脑里的心理映迹。由于特定的犯罪行为和过程是涉案人亲自所为和亲身经历的,并且对其的生活及其生命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会产生相应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及其反复回忆、思考等有关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深刻而特殊的心理映迹。因此,这些心理映迹是只有涉案人才独有的。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所检测的正是这些客观的独有的东西。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检测的是“真”,它与“测谎”所检测的被测人的口供是否说谎毫无关系。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测谎”的编题方法不同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编题方法与“测谎”的编题方法有很大区别。

“测谎”的题目基本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对于相关问题、无关问题以及准绳问题都有一个固定的题目编排模式。每套测试题由十多个问题组成,并且以准绳问题和口供为主编题,涉及案情的问题很少。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采用的是以犯罪情景测试法为主的综合编题方法,一套题目涵盖案件的基本和主要问题,通常由9组50多道题组成,并且题目可以根据测试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变动。同时,编题时还要考虑被测人的文化背景、言语特点等,尤其是在语法习惯方面,要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习惯。“测谎”将测试题目标准化后,测试图谱的心理生理反映是值得质疑的。比如,在一个杀人案件中,对杀人工具的测试编题,“测谎”技术的编题是:你是用棍子打死某某的吗?你是用锤子打死某某的吗?等等。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编题是:作案人是用棍子打死某某的吗?作案人是用锤子打死某某的吗?等等。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区别何在。对于言辞使用不当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测试图谱的心理反映的效度问题。被测试人由于对测试题目的强烈情绪反映可以直接改变图谱,测试人员素质如果达不到区分的水平,就会将其认定为涉案人。在大量的实测案件中,可以发现,作为无辜者对于听到“你”这个字眼,当时就会有很强的心理生理反映的图谱变化。事实上,这个图谱只能是由于激烈的情绪变化(比如说厌恶或反感等)导致的图谱,而与题目的相关程度很低或根本不相关。而“作案人”这个词语是一个很中性化的言辞,如果不是作案人他不会有太强烈的心理反映,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用词的变化,也包含着深厚的心理学原理。如果主测人员只是机械地照搬西方的所谓“测谎”理论或使用所谓的标准化测试题目,测试结果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如美国“测谎”协会在一篇报道中所言,“在实测中假阳性结果的产生与主试和使用的测试方法是直接相关的”。在实测中,我们还发现心理的差异不仅是东西方存在的,就中国本身地域的差异就很明显,同样的问题在南方和北方产生的心理效应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说,在测试中实行标准化是不合适的,忽略测试对象和案件的差异进行编题及测试是更不合适的。

下面分别是一套“测谎”的编题和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编题。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

测谎的编题:

XX案测试题

1.(中性问题)人家是不是叫你[姓名]?

2.(中性问题)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北京?

3.(点 题)关于[ ]案,你是否愿意老实回答?

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