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33章 调查访问中的心理学方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调查访问中的心理学方法(1 / 3)

现场访问是一项思想性、策略性很强的工作。对有关人进行调查访问时,侦查员首先要稳定对方情绪,充分使用社交技能和艺术,诱导对方开口说话。侦查员要善于做宣传、鼓动、启发、引导的工作,唤起对方的正义感、道德感和同情心,取得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帮助。访问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被害人及其他证人提供证言的质量,关系到案件能否顺利侦破。因此,现场访问意义非常重大,要求侦查员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访问。

不同的调查访问方法会引起被调查对象不同的心理反应,得到不同的调查效果。常用的调查访问方法有问答法、自由陈述法等。虽然各种方法形式不同,但都需要调查访问人员提出问题,访问对象根据提问进行回答。不论简短提问、重点提问、直接提问,还是启发提问,都是通过调查访问人员与访问对象进行心理接触,引起访问对象的认知活动,对曾感知的案情及其有关事物进行回忆后,做出言语表达或行为表达。调查访问人员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和当时的心理状态,来分析、判断其可靠程度,并决定深入访问的内容或开展侦查的对策。调查访问中运用方法得当,对访问对象施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其敬佩、信服,产生信任感,这就能使其积极地提供所感知的案件真实情况。而调查访问中使用方法不当,则会引起访问对象的消极态度,给访问顺利进行造成障碍,难以达到调查访问的目的。

一、运用启发引导。引起积极的心理活动

在刑事案件调查访问中,对访问对象运用启发引导引起积极的心理活动,使其按案件发生、发展的客观情况积极、认真、客观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反映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及有关问题,是调查访问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科学地提出问题,以引起积极地认知和回忆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刑事案件调查访问要根据侦查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向访问对象提出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引起对案件的积极地认知和回忆。这种提出问题、打开思路的方法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恰当。这就要求调查访问人员根据访问对象的心理状态,紧紧围绕案件的重点和要害问题及其矛盾交点适时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访问对象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回答,并使其认知回忆活动不断地深入,直至访问对象把所感知的有关案情全部提供为止。

当然,由于访问对象的觉悟、知识水平所限和当时心理状态的差异,所回答的问题不一定完全符合访问的要求。这就需要调查访问人员不断地启发诱导,促使其陈述活动积极进行,并准确客观地提供有关情况。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启发对有关案件或事件的联想

人在思维过程中之所以能对某一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得出了新的结论,常常是通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从而受到启发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访问中遇有访问对象对所访问的问题,一时不理解,或记忆不清,想不起来时,调查访问人员就要运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做比喻,把要访问的事物现象和本质讲清楚,启发其对有关案件或事件的联想,使其展开思维,加深理解,对所访问的案件或事件情节做出准确地回答。

恰当地运用比喻,既能使访问对象对访问的有关问题容易接受理解,又能促使联想,开阔思路,受到启发,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推动调查访问的进展。

(三)访问要引而不发,导而不牵

刑事案件调查访问中引而不发、导而不牵,是指在访问中只能帮助访问对象就要访问的问题引起正常的思维活动,指出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一些承上启下的问题,让其自己思考,按自己感知的有关案件情况,经过分析、比较、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做出回答。绝不能把要访问的结果讲给访问对象,造成其心理定势,或用暗示的办法对访问对象施加心理影响,使其按调查访问人员的主观设想去陈述访问中的案情事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访问失实。

二、运用言语表达艺术。增强心理作用

刑事案件调查访问人员的言语表达艺术,是指其运用言语同访问对象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意愿、促进访问顺利进行的技能技巧。良好的言语表达技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它会创造出有利于访问顺利进行的协调气氛,对访问对象心理活动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作用,使其注意集中,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对访问的内容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并产生与调查访问人员互相配合的心理状态。这是访问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调查访问人员言语表达能力差,笨嘴拙舌,言语冗长累赘,含混难懂,许多问题讲得模棱两可,这就容易造成访问对象理解上的困难,思维上的混乱,判断上的错误,直接影响访问效果,甚至贻误侦查良机,搞错侦查方向,给侦查进展造成困难。因此,每个调查访问人员都应注意在访问中运用言语表达艺术,增强对访问对象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