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42章 犯罪人性别、年龄的分析(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犯罪人性别、年龄的分析(2)(1 / 2)

作案的手段、方式及现场特点,与犯罪人的认知特点、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点以及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点关系密切,同样反映表现着案犯的有关个性特点。

例如,作案手段、方式直截了当,攻击性、暴力性强,现场遗留痕迹较多,不注意现场伪装,反映了犯罪人简单、鲁莽、残暴、大胆、粗心的个性特点以及相应的情绪、情感特征;作案手段、方式隐蔽、巧妙,策划准备充分周密,并注意清理现场消痕灭迹或进行现场伪装,则反映了犯罪人有较高的智能以及狡猾阴险、谨慎细致和善于掩饰的个性特点。

另外,实施犯罪行为的计划性,犯罪行为的准确性、稳妥性,以及清理现场痕迹和伪装现场的行为特点,都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犯罪人个性的沉稳性、冷静性、理智性等特点。

所以,从作案的手段、方式及现场特点人手,是分析案犯个性特点的又一重要因素和途径。

(四)从犯罪行为的意志特征入手

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活动,常常会存在各种内部心理障碍和外部客观障碍等一系列困难。而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的状况反映着他的意志特征。意志力薄弱会导致行动的中止,意志坚定才可能把行动进行到底。因此,克服的障碍和困难越大,说明他的犯罪意志越坚定。

在刑事犯罪中有很多案件都能反映出罪犯的意志特征。如拦路强奸或抢劫案件,有的犯罪人敢只身一人抢劫或强奸具有较大风险的对象,说明了犯罪人意志品质的冒险性和大胆性。

(五)从犯罪人的语言特点入手

语言分三种,即口头言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这里主要分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除了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外,经常还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别。

在抢劫、强奸、诈骗案件中,受害人都与犯罪人有一定的直接接触过程,在接触过程中犯罪人总是要用语言来进行恐吓或欺骗的。侦查人员要注意抓住这种语言特点,从中找出可供分析的心理痕迹来。

1.从语言的内容、分析罪犯的个性心理特征

就强奸案件而言,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往往有一定的流氓语言和其他动作。这些流氓语言与动作特点,就可以反映出罪犯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强奸案件,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对女性生殖器和乳房反复多次的询问观察,这往往反映初犯的特点,表现出好奇、渴望探求性秘密的心理状态。而流氓惯犯则不然,在制服受害人后,一般没有什么探求性秘密的语言,而是马上发泄性欲。也有的流氓惯犯,语言上明显地表现出惯用的流氓语言特点,甚至显示炫耀自己作案的次数等。

在强奸、抢劫案件中,犯罪人在作案后往往对受害人有一些恐吓或“安慰”的语言。也反映出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流窜犯罪分子,多是无所顾忌,忘乎所以,侥幸心理强烈,自信其技能高明,而且作案后迅速逃离本地,不怕受害者辨认和报告,因此作案后没有什么恐吓威胁制止受害人报案的语言,而往往声称自己是附近人,或者称下次再来。这种语言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将公安机关的侦查视线引到当地人作案方面。另一个是受害人如果真的屈服了,他下次还可以得逞。

本地区人作案,恐惧心理尤为强烈。一般来说,如受害人不从,犯罪人最怕受害人报案被抓获,所以多是作案后恐吓威胁,或者下毒手,致死被害人。对于因奸、因盗致死被害人的案件常常是因受害人强烈反抗。所以,即便不相识,出于恶性发作,也要致死受害人。

再者,犯罪人作案时,受害人由于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精神上的猛烈打击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往往出现吓昏吓呆,无法行走等情况。犯罪人可能会对受害人进行哄骗和安慰。这种现象常常使用在小年龄的受害人身上。同时,这也反映出这类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般的多为恶习不深,尚有一些悯怜之心的初犯,而恶习较深的惯犯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2.从书面语言分析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书面语言是反映犯罪人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等个性特点的重要依据。涉及分析书面语言的案件,多见传单、诈骗、匿名信等。犯罪嫌疑人可能想到对字形进行伪装,但其内容结构恰恰能留下他的个性特征,帮助我们确定侦查范围。

另外,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动作特征等,都一定程度地反映着其个性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经历以及现时生活状况,都是对其进行分析的因素和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犯罪人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多因性和复杂性以及犯罪人个性形成因素、条件的多因性和复杂性,侦查实践中,在对犯罪人个性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案件并考虑有关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犯罪人犯罪经历的分析

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经历,对刻画案犯、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犯罪经历与犯罪经验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其犯罪行为特点有着密切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