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刑事侦查心理学> 第48章 供述障碍、供述动机及消除供述障碍、培植供述动机的一般心理学方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供述障碍、供述动机及消除供述障碍、培植供述动机的一般心理学方法(1 / 3)

一、供述障碍

(一)供述障碍的概念

所谓供述障碍,是指阻碍和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原因。

在审讯过程中,被讯问者心理上的供述障碍,正是我们顺利完成审讯工作的主要心理障碍,能否突破这种心理障碍,是审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设法打破和消除其供述障碍,使之产生供述动机并形成供述决意,乃是审讯工作的焦点。

那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存在的供述障碍一般有哪些呢?

(二)常见的供述障碍

审讯实践表明,在导致犯罪嫌疑人拒不交待供述的众多因素中,较多见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畏惧心理,这是有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供述障碍之一,主要顾虑对自身及家庭带来的后果。

2.侥幸心理,这也是有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基本的供述障碍之一。

3.不愿供出同案犯或关系人。

4.对立情绪。

5.不相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

6.不懂得有关法律规定。包括不懂得“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有罪和处以刑罚”的法律条款,也包括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法律处罚程度与后果心中无数,或轻或重,尤以估计过重为甚。从而在过大的心理压力下,不敢承认和交待供述罪行。

7.自暴自弃,对生命及未来完全绝望。

8.不愿涉及隐私。有些犯罪嫌疑人对隐私的顾虑甚至比法律惩处的顾虑还重。因此,出于对隐私的顾虑拒不交待供述罪行。

9.愚顽的认知。有些嫌疑人由于没有文化,事理难于沟通,或由于民族、宗教的因素影响,对审理工作采取愚顽的认知及其态度,从而拒不交待供述事实及案件有关情况。

10.其他不随意的因素。

其他不随意的因素,是指被讯问对象受感知、记忆和陈述等因素的影响,难于或不能做出如实交待供述的因素。它是不以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审讯中,应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

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审讯的进行,会有所转移变化。同时,不同人的供述障碍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审讯对象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析发现其可能存在的供述障碍,并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二、供述动机

(一)供述动机概述

所谓供述动机是指支配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罪行的内心起因。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交待供述犯罪事实,是其经过一定的内心斗争,最终形成确立供述动机的结果。审讯工作全部措施和方法的运用,其目的就是打破和消除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并引导、培植其形成供述动机,最终形成供述决意,从而使其交待供述问题。而打破和消除供述障碍与引导培植供述动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相互作用和影响。犯罪嫌疑人就是在各种顾虑及愿望及其利与弊的矛盾斗争和权衡下,形成供述障碍或供述动机的。所以,研究犯罪嫌疑人可能产生形成的供述动机,对打破其供述障碍并引导和培植其供述动机,进而交待供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的供述动机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动机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及其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的供述动机有以下方面:

1.争取从宽处理的愿望。这是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交待供述的最基本的动机。

2.自知罪行已无法隐瞒。这也是犯罪嫌疑人迫于犯罪事实已被揭露的现实和审讯的压力,一种无奈的选择。

3.以求心理、生理解脱的愿望。这是犯罪嫌疑人为了解除由于审讯的压力而产生的眼前身心痛苦的一种常见的动机选择。但有时也会为了彻底解除和摆脱某种会长期存在的内心痛苦,形成这种动机。

4.对感化的回报。这是犯罪嫌疑人由于审讯人员对其人格的尊重、生活的关心、情真意切的教育指导,在其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供述动机。

5。悔罪自新的觉悟。这是犯罪嫌疑人由于受审讯工作的教育引导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较为彻底的认识和悔意,从而产生的一种供述动机。

以上是犯罪嫌疑人基本的供述动机,也是其之所以交待供述犯罪事实的基本心理条件,是犯罪人心理向有利于交待供述的良性转化的重要心理因素。然而,犯罪嫌疑人由于各方面情况的差异,它们可能产生的供述动机不竞相同。

因此,积极研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和存在的积极因素,并努力引导培植其可能产生形成的供述动机,是审讯的基本工作之一。同时,在此需要指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审讯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心理条件。目前有关司法理论中存在的否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的一些偏向,是不科学的,是违反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的,如果肯定它,将会给审讯及其侦查工作造成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