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8月5日决定进行“华北会战”,6日,中国在最高国防会议上决定采取守势应对日军的南侵。du00.com其大致思路是:以保定、沧州一线为第一道防线,以彰德、济南一线为第二道防线,以洛阳、郑州、开封、徐州、淮阴一线为第三道防线,节节抵抗,持久抗战。
然而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中国的防御部署,也打乱了日本的“华北会战”计划。
9日,日本海军驻上海特别陆战队军曹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二人驾驶军车硬闯虹桥机场,中方忍无可忍,将其击毙。日本海军遂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要求内阁动员陆军部队出兵上海。日本处理虹桥事件的思路和处理卢沟桥事件的思路如出一辙——武力胁迫中国屈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过分和无理的要求竟然在10日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了。
平津陷落以后,中国最担心的就是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而虹桥事件给蒋介石的感觉就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日本要在上海发动进攻了!这一次,他的感觉那是相当地准确。
京沪地区是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密集的地区,是民国的经济命脉所在,同时也是民国的政治中心。蒋介石想把这里当做抗战的大后方,实在不愿意在这里开战。但是,在不在这里开战,不是由他说了算,而是由日本人说了算。看到日本将要在上海发动战争,蒋介石大怒。东北三省,你打我,我忍着;北平和天津,你打我,我还手;这一次,我不等你动手了,我要先下手为强!我要把你们赶进黄浦江!
11日晚9时,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立即向上海派兵。12日晨,中国陆军精锐第87师、第88师、第36师和两个重炮团抵达上海。此时,中方在上海的兵力达3万余人,而日军仅有海军陆战队5千余人,中日兵力比约为6:1,正是一举消灭这些日军的大好时机。
就在这紧要关头,蒋介石却犹豫了。首先发起进攻的话,国际舆论肯定对中国不利!因此,他命令部队不得进攻,要等日军先开第一枪。但是日军最擅长的招数就是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嫁祸于人,蒋介石想跟日军玩这一招,他还嫩点。
13日,日军突然越过租界,到宝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占据有利地点,布置外围防线。中日两军为抢夺有利地形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交火,但是日军非常狡猾,他们只守不攻,援军还没到,他们死活也不先开枪。蒋介石让日军先开枪的打算落空了。
14日下午3时,蒋介石终于下达了总攻的命令。让我们先看一下战场的形势。此时,日军5千余人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公大纱厂为中心构建了十几个据点,****的任务就是摧毁这些据点,把日军赶到黄浦江中喂鱼。
3万人对5千人,****似乎胜券在握。然而,激战至18时,****损兵折将,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日军的各个据点依然完整无缺。大家肯定非常纳闷,6个打1个都打不过,****的战斗力也太差了吧?
不是****的战斗力差,而是日军的火力太强了。仅靠人多势众是赢不了现代战争的!14日进行的战斗主要是街巷战,防守的一方一挺机枪就能有效阻挡数千人的进攻——如果进攻的一方没有大炮的话。还记得旅顺要塞争夺战吗?为了进攻俄军堡垒,日军把重型攻城炮从国内搬运到旅顺,接着又伤亡几万人,可是他们依然未能攻破俄军的堡垒,最后只能把地道挖到堡垒下方,用炸药炸毁堡垒。
****现在面临的情况比旅顺要塞争夺战中的日军面临的情况还要糟糕——****没有重型火炮。****的步兵部队只装备少量小口径野炮、山炮、迫击炮,即使是第88师这样的精锐部队也只装备了16门75毫米山炮。****的炮兵部队共有4个旅、9个团和6个营,其装备的100毫米及以上口径的火炮全部加起来也只有128门,其中赶赴上海作战的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150毫米榴弹炮16门,独立机械化炮兵第10团装备100毫米榴弹炮24门。
因此,虽然****有3万多人,但是重型火炮的数量却只有40门。日军仅5千人的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大口径火炮就超过了12门,除此之外,他们还有3艘航空母舰、5艘重型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22艘驱逐舰和6艘炮艇。这些军舰配有大量的火炮,其中120毫米火炮103门,140毫米火炮25门,150毫米火炮14门,200毫米火炮50门。总体算下来,日军大口径火炮的总量超过204门!
也就是说,中日双方的人数对比是6:1,但是重型火炮的比例却是1:4。
没办法,民国太穷了,全国一共只有128门大口径火炮,其中大部分去了华北,能拿到上海来的就只有这40门了。这40门大炮是****的宝贝疙瘩,被分散到各个区域去打游击。为什么不敢把它们集中起来使用呢?因为日军的火炮数量占绝对优势,这40门大炮若集中在一起,一旦暴露位置就很容易被日军的飞机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