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看日本鏖战四国五十年> 第六十三章 南京保卫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 南京保卫战(1 / 2)

早在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策划以京沪地区为防御重点构筑防御工事。du00.com1934年到1936年的3年间,国民政府修建了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常熟])、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乍嘉线(乍浦经嘉善至苏州)、海嘉线(海盐经嘉兴至吴江)等国防工事。日军如果想从上海南部进攻南京必须突破乍嘉线和海嘉线,如果从上海北部进攻南京必须突破吴福线和锡澄线。

在淞沪会战后期,****应该先让增援部队进入吴福线、乍嘉线等国防工事中,然后让一线部队撤退至锡澄线、海嘉线进行休整,进行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然而由于蒋介石的错误决策,****在溃败时缺乏统一指挥,慌不择路,各自为政,这些国防工事根本没发挥作用。日军越过几乎无人把守的国防工事,于12月3日兵临南京城下。

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防御问题。南京城北靠长江,东、南、西三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是兵法中的“死地”。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不应该死守南京,但是南京是民国首都,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寝所在地,如果弃而不守,蒋介石在国际上很没面子,绝大部分国民也无法理解。

即,南京是守不住的,如果继续死守,****所剩不多的精锐部队就要彻底耗尽,与持久抗战的大战略相违背;不守的话又无法向国民交待。

因此,蒋介石最后决定:要守一守。注意,是“守一守”,而不是“守”。也就是说,将来的保卫南京战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只是国民政府展示自己抗战的姿态而已。但是,这只是国民党高层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心中的秘密,留在南京的军队和国民并不知情,他们决心为保护国父孙中山的陵寝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迁往武汉,10万部队留守南京,其余部队则撤向后方休整。

11月17日,日本设立战时大本营;22日,华中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组成)向大本营报告:“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估计最迟在二个月以内可以达到目的。”其中第十军更为狂妄,他们判断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占领南京。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此时日军的实力比淞沪会战时更强,仅步兵部队就9个师团,另有两个野战重炮旅团,3个野战重炮、攻城炮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总共超过700门火炮和300辆坦克装甲车。

守卫南京的****不到10万人。淞沪会战,国军用70万人对战日军30万人;如今的南京保卫战,国军用10万残兵败将对战日军30万人,南京失守已没有任何悬念,守卫南京的10万国军面临灭顶之灾。

3日,日军向南京外围阵地发动进攻。6日,日军占领句容、溧水,形成合围南京之势。当夜,蒋介石召开少将以上军官开会,要求大家服从司令长官唐生智的命令,“负起坚守的重任”,“不能轻易放弃”。

7日晨,蒋介石飞离南京。

8日,****从武汉调来的第41、第48两个师抵达南京,此时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上的工事大都被日军的飞机和重炮摧毁,守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一线阵地,退守复廓阵地。然而守军在撤退的时候过于仓促,缺乏有效的掩护,进入复廓阵地后还没来得及组织防御即被尾随而来的日军突破。

9日拂晓,日军第十六师团进至麒麟门、苍波门一带,第九师团进至光华门外,第六师团进至雨花台西,开始部署炮兵阵地,进行攻城准备。日军曾用飞机向南京城内投撒劝降书,唐生智置之不理,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10日13时,日军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三峰等阵地发起全线进攻。

守卫雨花台的是第88师,该师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只剩下7千多人,其中半数是缺少训练的新兵,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装备精良的两万名日军。雨花台上的****阵地几乎被日军的炮弹翻了个个儿,****尸横累累,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日军随即开始冲击。第88师将士拼死抵抗,旅长朱赤、高致嵩都在雨花台阵地上为国捐躯。激战至12日,雨花台阵地失守,第88师残兵两千人退守中华门。13日上午,中华门失守,又有近千名将士为国捐躯。

守卫光华门的第87师的情况比第88师还要严峻。第87师奉命从外围阵地撤向光华门阵地,但是在撤退途中与日军一部发生了遭遇战,等他们到达光华门的时候,已经有几百名日军冲入城内。于是,第87师在光华门遭到日军内外夹击。该师与日军激战8小时,终于消灭了城内的几百日军。12日中午,日军的重炮轰塌了城墙,步兵蜂拥而入,旅长易安华阵亡,光华门阵地失陷。

守卫紫金山的是中央教导总队,该部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过半,南京保卫战时仅剩一万余人。日军把大部分重炮集中在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