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咱们继续听圆灵大师讲佛法。在佛教中的成佛,并不是**成佛,而是精神成佛,这个精神状态的佛就是所谓的法相。
所以法相唯识论就是说:要成就法相只能靠锻炼我们的识。通俗点说就是,要成佛得锻炼我们的感受!
而在原始佛教中“识”分为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法相唯识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啥意思?”其实好多学问就是因为创造了新的名词才让我们糊涂的,前六种我们都很好理解,这后两种那真是高深莫测啊。
圆灵先解释了“阿赖耶识”,这个识又称为“本识”。而我们能够成佛的种子就在这阿赖耶识里。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产生了种子,所以佛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由此引申为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都是“阿赖耶识”产生的。所以这个识便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的结束。
“末那识”就是“思量”之识,而又完全不同于第六识“意识”。这个“识”可以直接引起的后果就是烦恼。也就是说“末那识”的执着会引起烦恼。有人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是“末那识”的化身。
总之,这八个识也就是八种感受就是法相唯识宗要锻炼的八个地方,而最终目的就是“转识成智”。都转成智了也就成佛了。
而这个法相唯识宗选择的初祖就是弥勒佛,所以这自然也是圆灵大师的研究方向。但此时的雪窦寺佛教传承已是禅宗,禅宗在后来的华夏佛教中又被视为汉佛教的正宗。所以圆灵大师的思想受到了“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两方面的影响,禅宗的修行路线大家都清楚,那就是“顿悟”。
圆灵大师就是在这样的佛学理论研究中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圆灵对佛法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最终发现这许许多多的的佛经不外乎是教人如何锻炼“八识”的法门而已。也就是说所有佛经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放下各种烦恼。法相唯识宗是教人如何一步步地放下,而禅宗却是引导人一下子全放下。
而这放下烦恼的方法很多,综合以上两宗心得,圆灵大师的选择是“入世”。而不是天天坐在经堂里诵经。
于是雪窦寺出了一个“酒肉和尚”。
圆灵的理论很简单,既然我们要放下烦恼,那就不要在乎这些引起烦恼的原因,该干啥就干啥,想吃肉吃之又何妨;想喝酒喝之又何妨;想打抱不平,杀了坏人又何妨..
某种意义上说,圆灵大师此时也已“顿悟”。
而在这入世修炼过程中,圆灵发现历史上有位高僧和自己的想法一样。这个高僧就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
而且据圆灵大师考证,后人所传的“济公”活佛的诸多事迹基本都是来源于这布袋和尚。而雪窦寺供奉的弥勒佛就是布袋和尚。仿佛冥冥之中的招呼,这圆灵就成了布袋和尚的忠实信徒。
圆灵认为,之所以大部分汉人庙宇都把弥勒佛的形象塑造成布袋和尚的样子,就说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已完全升华到新的层次,那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得大自在”状态。已经和原始佛教的修轮回等联系不大了。
其实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佛家弟子的认为,汉传佛教确确实实已独树一帜,这其中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为NO。1,我国现存的佛教宗派基本都是禅宗。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各个寺庙的和尚都是慧能法师的弟子!
慧能法师有些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慧能法师的四句偈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就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法师实际上已经开创了新的佛教门派,但他依然找了个印度人“达摩”作为自己这一派的初祖。慧能法师的肉身千年不腐,至今还保存在我国粤省韶关的南华寺,却也是一件极其神奇的事情。
据说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上矗立着十位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而这里有三位我国的思想家分别是:孔子、老子、慧能。(大叔没去过英国,不知此说法是否真实)
不管这是事实还是传言,由此却可看出慧能法师在我国佛教徒及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故事中这位具有严重民族主义思想的圆灵和尚在研究了佛法多年后,却开始不敬佛祖,而只敬这大肚子弥勒佛了。
原因很简单佛祖是外国人,布袋和尚却是汉人,而圆灵认为自己的佛学理论也基本是汉化的佛学理论。而能被人天天朝拜的各个汉化庙宇中都有的、唯一的汉人就只有这位天天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了。
这可是大不敬,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时已经是印度佛学的翘楚,也对佛祖敬仰有加,不敢自立为王,而只是继承发扬了佛祖的理论,没有推翻,慧能法师已是古往今来华夏佛学第一人,依然尊达摩为初祖。
而在圆灵大师的佛学世界中,已完全摒弃了佛祖,把这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放到了第一位。圆灵也认为自己按照布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