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锦汉> 第15章 十五:朝廷天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十五:朝廷天使(1 / 2)

除去泰和酒楼,上官锦还有一处私人企业,是在泰和酒楼创立之后的一个月后才创立的,其中并没有邀请苏双和张世平入伙,其中原因则是因为这可是上官锦内部第一大军事机密,并且与之那公元184年的乱世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至于是什么?不过一个位于距离沮阳县西方不过一两日路程的潘县外的一座坞堡罢耳。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坞堡可以算是一种地方自卫武力,后来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

据记载,东汉王朝在光武帝刘秀击败王莽的霸权而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就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北方边民常苦于异族忧患,故百姓们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

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史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将之称之为坞堡或壁垒。大多是选择在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

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更是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唐以后,坞壁转入衰落,但并未根绝。

潘县也就相当于如今的河北涿鹿县保岱镇。西汉时期置潘县,附属上谷郡。王莽期间,潘县更名为树武。东汉复原名,仍属上谷郡。西晋时期,属广宁郡。直到北魏末,潘县才被废除。

潘县不过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城镇,说难听点,就是几个较大的村子合在一起,外围筑造起一道薄薄的土墙罢耳。而上官锦所命人筑造的坞堡,便设置于潘县城外不远处,又名卧虎坞。

其中卧虎坞分内外俩坞,开凿引入干河与之祁夷水挖掘一道深数十米,宽一丈的护坞河,河内摆放着由木头削尖后的陷阱,即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透露着尖尖锋芒的陷阱也让人心底发寒。

卧虎坞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坞门上有门楼,四角有角楼,有的还有高层的楼橹顶端设望楼,以瞭望瞰制敌城建筑。除此之外,门楼、角楼和楼橹乃至墙垣高处开有镃望孔或射孔。外坞内摆放着各种自卫武器,以及正在操练的卫士。

走进内部房屋俨然有序,四隅与中央另建望楼,四隅碉楼间架栈道相通,可供卫士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方向阻击敌人进攻。

而在卧虎内坞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之属。至于堡门一般辟于南墻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墻的北端。为了加强大门口的防御,桥的末端做成了吊桥,可在夜间或受到攻击时吊起来;同时,在大门上装置粗木料的格子吊闸,两侧系于石墩上,必要时可滑落。可以说,卧虎坞虽然规模较小,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

一日,上官锦忙完了在沮阳县的公务后,便留下看似粗鲁,然则内心心细的周仓留守沮阳,照看沮阳的家业,而上官锦个人则是与之裴元绍二人快马,一路策马扬鞭来到了潘县的卧虎坞内,早有叶良辰带有数名卧虎卫士在卧虎坞前数里处迎接上官锦二人的到来。

早在一个月前,叶良辰和越兮便被上官锦派往潘县,在潘县大肆招收流亡人口和收留贫苦百姓来充实卧虎坞,也同时间接的为己所用,不知不觉中,由于近日马城,宁县,广宁县多次遭受过来自北方边界游牧民族鲜卑的侵扰,卧虎坞则是专门收留这些南下躲避的流民,如今,经过一个月的发展,卧虎坞内部已经拥有近五十户人家,近千人口,以及三百卫士。

这一日,上官锦和叶良辰并肩走在卧虎坞的外坞道路上,沿途的四周,时不时由远及近的传来阵阵“喝啊”的肃杀之声,数百名卫士手持大刀或者干戈,在越兮的指挥下,又伴随着战鼓的隆隆声,有节奏操练着。

上官锦看着校场上数百名卫士看似面黄的面庞,毕竟是刚刚从流民或者是潘县中招募而来的贫苦百姓,面黄肌瘦是理所应当的,但他们面黄的脸庞上,却是透露着前所未有的刚毅!

看着这些刚毅的汉子,几曾何时的他,也正是如此。一次次枯燥的训练,一次次危险重重的特殊任务,虽然艰苦,却依旧从未放弃过。就这样,他默默地走上前去,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