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阳光温暖。
城门口比往日更热闹些,举子们还在三三两两的进城。
守城的兵士们站姿挺拔,目光却比平日更警惕些,昨日就得了消息,燕王一家今日进京。
不多久,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只见尘土扬起处,一支骑兵缓缓而来。
为首的正是燕王朱棣,身形魁梧,坐在马背上稳如泰山,面容冷峻。
守城的兵士都下意识地屏住呼吸,齐齐躬身行礼:“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微微颔首,没说话,抬手示意队伍继续前行。
他左右两侧,跟着三个年轻人,正是他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
朱高炽走在左侧,目光扫过街道,感慨道:“京城比三年前更繁华了,竟然这么多外洋商队。”“繁华又如何?跟我们北平差不多。”右侧的朱高煦轻哼一声,“北平如今也有西洋商队来,胡椒、香料堆得满仓都是,不比京城差。”
“二哥说得对!”朱高燧道,“再过几年,北平定能超过京城!父王在北平修了新的粮仓、工坊等,往后咱们北平才是大明的好地方。”
“住口!”朱高炽猛地回头,“这里是京城,慎言!”
他带着长兄的威严,朱高煦和朱高燧立马低头,不敢再吭声。
最前面的朱棣听到身后的动静,缓缓回头,目光扫过三个儿子:“你们三个,先护着你们母妃回燕王府,我先进宫见陛下。”
他说着,双腿轻轻一夹马腹,加快速度往皇宫方向去。
朱高炽看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拐角,才勒住马缰停下队伍。
很快,一辆马车缓缓而来,停在朱高炽面前,车帘被一只纤细的手轻轻掀开,徐妙云探出来。她穿着一身青色长裙,妆容素雅却难掩端庄,目光扫过三个儿子:“你们父王进宫去了?”“是的,母妃。”朱高炽微微躬身,“父王让我们先护送你回王府安置,还特意吩咐,路上不必张扬。徐妙云微微颔首,轻轻放下车帘:“既如此,便走吧。路上慢些,别惊扰了旁人。”
马车缓缓启动,朱高炽带着朱高煦、朱高燧跟在两侧,队伍顺着街道往燕王府的方向而去。乾清宫。
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
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意识空间里朱高炽咽气的那一幕。
龙榻上的胖小子脸色苍白如纸,嘴唇泛着青紫色。
这三年,他跟朱英一次次进入那意识空间,每次进去都是同一天,他慢慢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洪熙朝由来。
洪武三十一年自己驾崩。
他明明在遗诏里写得清清楚楚,让藩王们守着封地,护大明边境安稳,可朱允效那逆孙,刚坐上龙椅就开始削藩。
先是把周王囚在应天,又把代王贬成庶民,最后竞逼得湘王自焚,那孩子打小就英武,怎么就落得那样的下场?
等削藩的刀子架到老四朱棣脖子上时,那逆子倒真敢起兵,四年靖难之役,把他辛苦打下的大明江山搅得鸡犬不宁,最后打进京城,朱允坟那混账孙子不知所踪。
朱棣登基后倒也算出息,创造永乐盛世,但这盛世一半是朱高炽的功劳。
因为大部分时间是朱高炽监国,老四五征漠北,自己撒欢打仗,最后死在了征途上。
朱高炽登基,那孩子性子温和,却不懦弱,登基后一边化解两位弟弟的叛乱,一边推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
可惜,只当了九个月皇帝就走了。
“高炽是个好孩子,干的不错。”朱元璋低声自语,“老四是个逆子,敢掀了老子定的江山;还有朱允坟,更是个没脑子的逆孙,把好好的宗室搅得血雨腥风!”
幸好,幸好这都是意识空间里的事,不是真实的。
他一度怀疑过,那会不会真的是大明的未来?毕竞里面的人和事,都跟他熟悉的朝堂太过相似。马天把他说服了,说那个世界的大明,皇后和太子分别在洪武十五年和洪武二十五年就没了,但是如今的大明,皇后和太子都还在。
意识空间里的场景,说不定是朱英之前听了西洋那个王朝的传说,心里琢磨多了,才生出的想象。的确,朱英跟他讲过西洋那边“永乐大帝”的传说,也是藩王夺权登基的故事。
这么一想,意识空间里的那些事,倒真像是孩子听了故事后的想象。
“陛下,燕王求见。”殿外传来太监总管王景弘恭敬的声音。
朱元璋收回思绪:“传!”
朱棣一身玄色劲装,快步进来,满脸笑意,在御案前跪下:“儿臣朱棣,参见父皇!三年没见,儿臣想得紧,这一路换了三匹快马,连歇脚都没敢多耽搁,就为了早点见着父皇。”
朱元璋眼皮抬都没抬,只斜睨了他一眼。
方才还在想意识空间里朱高炽趴在御案上批奏折,咳得连笔都握不住的模样,再看眼前这儿子精气神十足的样子,心里头那点别扭劲儿又上来了。
“怎么就你一个人来了?高炽呢?”他问。
朱棣还带着点邀功的意思,笑道:“儿臣想着父皇肯定急着见儿臣,就让高炽先回燕王府了,儿臣先过来给父皇报个平安,回头再让他来给你请安。”
“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