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两桶十三香甚至更多,您能始终依照二百文这个价钱与我做营生吗?"“这…"王掌柜犹豫,片刻后,却惊喜道,“娘子是打算找我长期供货?”“是。”
“那当然好。左右先前那位买十三香的也没说吃完了还来,您既先要了,自然优先给您。"王掌柜笑得十分有诚意。“不瞒您说,我这人此前就是从官场里出来的,最见不惯那些虚与委蛇的面皮。比之与那些人打交道,我更愿意与市井简单、纯粹的平头老百姓做营生。我并非钻到钱眼里的人,娘子您安心便是。”没想到这位王掌柜竞是这样的想法,江知味挺意外的。但好歹这合作是谈成了,只不晓得王掌柜日后要是知道自个儿做的十三香能在达官贵人间风靡,还能不能坚守住这会子的初心。
到底人心难测,江知味不敢赌。那这回的契书就不能省了。而且按照大宋律法,要立契书,还需要一个有声望的见证人。江知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兵士。他在街道司当值,有官人身份的加持,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契书的法律效力。
再加上昨日刚帮他们家操办完喜宴,秦家老太太更是对她的厨艺满意得不得了,不看僧面看佛面,也该让她吃上这人情的红利了。两桶十三香都运回了江家,被她暂且封存在柴房里。也是问过了凌花才知道,原来她家里是有地窖的,就在柴房底下。只不过多年未启用,估计这会子者都长成盘丝洞了。
等到时把地窖收拾了,就能用来做十三香的储藏室了。之后江知味去找了秦兵士。
恰巧碰上了街道司的午休时间,秦兵士在街道司附近的汤饼摊子和那四个弟兄吃午食,其中一位正是容双夫家的表兄。江知味便帮他们把午食的钱付了,又邀请秦兵士今晚上带弟兄们到摊子上吃火焰索饼和米线糊,免费的。只愿他出个面,给她和兴隆堂之间的买卖做个见证。
秦兵士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午后也是早早就溜了出来,请了专给官府衙门写文书的书吏,到兴隆堂促成了这一桩生意。江知味千恩万谢,没想到这事儿只一天就办成了。要不说先前外婆总说人情社会里的人脉很重要,她今个儿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与王掌柜签的契书为期一年。这一年里,江知味都享有十三香每月四桶的保底供货,送货上门,送一结一。且无论原料价钱走高或是降低,二百文的价钱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样就算到时十三香的价钱被那些个富人炒得离谱,她这处的收购价也不会受到影响。当然,因为汴京城周边原材料的价格相对稳定,王掌柜那头更不会吃亏。
更何况,他还揽下了帮江知味收集香料原材料的活儿。江知味家里没车,出行不便,总去临县也耽搁时间。再说自个儿去买的价钱,肯定不如王掌柜这个常与药材商打交道的来得实惠。因此双方讲好,在协议上多加了一条。每收集一斤原材料,包括丁香、山奈、五加皮等,他能在成本价上多得十文利钱。也和十三香一样,一月送一回。每月二十五种原料,暂且按每种两斤计,在进货十三香时就能一并解决了,多给的五百钱等于白送。
因这些原材料她近期就要用到,江知味当场给出去了一贯钱,麻烦王掌柜这个月先跑一趟临县,剩余的货款等她回来再结。这一趟下来,江知味此前的储蓄几乎用了个空。手头上的余钱,也的确支不起原材料的货款了。只能先拖着,等过两日小食摊继续盈利,就能把这个空缺补上。
王掌柜实在好说话,江知味说什么他都答应。没架子、没脾气,不管提什么要求都嗳嗳应好。
在王掌柜眼中,双方达成的是互利互惠的友好协议。那宫人的到来对他来说实属意外,他以为的十三香,还是那种价高且远不如五香卖得好的香料。能有人赏脸与他长期合作,还给他额外的利钱,已经是为天的好运了。
因此双方对这桩交易都很满意。
此间事了,辞别了王掌柜与秦兵士,江知味一路蹦蹦跳跳地往家去。心中已经琢磨好这些十三香和原材料的用处了。她要慢慢的,开干一票大的!